正文

合作者中的儒生士大夫

洪业:清朝开国史 作者:(美)魏斐德(Frederic E.Wakeman,Jr.)著


  合作者中的儒生士大夫 除了出于恐惶和投机之外,合作者中也有人是出于儒学的信念。那些真正相信天命已经转移的人们——其中有些人是被自己的占星术说服的——感到有责任为李自成效力,以便教化这位义军领袖,使其逐渐成为符合儒家理想的德义之君。②不过,为使李自成相信他的确可能像其他受命于天的君主一样成为一位贤明之君,这些儒士使用了大量溢美之词,简直无异于谄媚。例如翰林学士梁兆阳(1628年进士),在文华殿的一次临时召见中,称这位义军领袖为“陛下”,并且在痛斥已故崇祯帝“刚愎自用”之后,这样盛赞其新主:陛下救民水火,自秦入晋,历境抵都,兵不血刃,百姓皆箪食壶浆以迎,真神而不杀,直可比隆唐虞,汤武不足道也。今适逢圣主,敢不精白一心,以答知遇恩哉?③梁兆阳所谓的“知遇恩”,由于他的这番献媚而得以实现了:李自成将其擢为编修,后来又委任他为兵部官员。①状元周钟也并不比这种谄媚更高明,他在“劝进表”中写道:独夫授首,四海归心,比尧舜而多武功,迈汤武而无惭德。②当然,即便如此,周钟仍可以为他的谀词辩解,说这是为了劝谏李自成放弃草寇之行,实行儒家式君主的德政,从而负起统治天下的重任。这道“劝进表”只是周钟精心安排的劝进活动的一部分,其目的是使“闯王”相信,他的合法登基将得到万民的拥戴。劝进之法是大臣出面劝说以及百官联名上表。③劝进先后共有七次:第一次是在4月29日,即李自成进京后的第四天,最后一次是在5月16日,即李自成率军东征吴三桂的前两天。④李自成虽未阻拦这些劝进,但也没有依之而行——当他决定登基时,已为时太晚,对他的事业已没有什么意义了。这或许是因为,尽管牛金星和周钟力主以正统方式登基,但李自成仍不相信自己已有资格受命于天。他本来就曾派杜勋去同崇祯帝谈判,希望朝廷能封他为王。后来,当他的部下在煤山发现了崇祯皇帝的尸体并带其前往观看时,李自成似乎受到极大震动,他对着尸首说道:“我来与汝共享江山,如何寻此短见?”⑤李自成相信他已获得了百姓的拥戴,但又认为天命不会归于弑君者。为此,李自成极力将崇祯帝之死归罪于那些劝其登基的明朝大臣身上。在接见明朝太子时——这种场合对双方都是严峻的——李自成询问太子朱家何以丧失天下,太子答道:“以用贼臣周延儒故尔。”李自成欣然说:“汝也明白。”李自成还告诉太子,他不会杀他,因为明朝灭亡并非太子之过,而是他父亲的那帮大臣的过错:“文武百官最无情义。”①李自成对崇祯帝之死感到遗憾,而这些明朝官员就成了替罪羊,他们还是大顺政权将尽力消除的道德堕落、吏治腐败现象的象征。②李自成确实意识到明朝大臣的腐败,但要完全按儒家提倡的上古贤君的标准去做,又十分困难。③事实上,闯王确实在尽力改善他与新臣属间的关系,但这对儒家理想的君臣关系来说,极而言之不过是一种可笑的伪装,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残酷的嘲弄。有时,李自成似乎想生活得像一位贤君。他曾私下召见山东登州著名的 理学家、现任礼政府尚书杨观光,问他若远离酒色,怎么能享受生活的乐趣?杨观光阴郁地坚持说,他的人生目标是保持“心志清明”。李自成听后很高兴,将这位道学先生擢为宫廷讲读。杨观光始终未能说服李自成放弃酒色,但他坚信儒家礼法可使这位篡位者成为明君。①事实是,顽固地维护君臣等级关系中的尊严和道义的主张,已日渐激怒了李自成;而那些希望寻找机会按儒家的模式塑造这位新主的人们,却又不得不依新主意志而接受一位专制君主。②例如,张家玉将书有“明翰林庶吉张先生之庐”字样的旌旗插于门外,以公开表示学者的忠义。但私下他又上书李自成,表示如果他的变节能够得到回报,则他愿为大顺王效力。君王既定鼎于天下,必以尊贤敬德为基,是不没人之忠者,所以有忠臣。不没人之孝者,所以有孝子。③即使李自成已攻占了紫禁城——张家玉还警告说——“当此多士多方,尚在危疑惊惧之时”。④在他终于被召见时,竟拒绝向李自成叩拜。然而这位昔日的盗匪并无孟子所倡导的风范,他将张家玉在殿前捆绑了三日,然后直截了当地威胁他——如若不投降就杀了他的父母。于是张家玉屈服了,同意接受李自成的条件为其效力。张家玉为了孝敬父母而未能对明朝尽忠,这种做法对一些儒家士 大夫来说,或许是可以谅解的。但在其双亲溜回山东后很久,他仍继续为李自成服务,于是便成为许多北京士大夫嘲讽的对象。①另一方面,李自成也同样易于将这些降官的劝进赞美之词视为他们谋求进身的卑猥而自私的手段。正是投降了大顺政权这一行为本身,使许多明朝官员在李自成眼中变得一钱不值,正如吏政府尚书宋企郊对李自成所直言相告的:“既不能捐躯殉难,以全忠义,又不能精白一心,以事新主。”②出于对变节者的义愤,李自成时常流露对这些人的鄙视和厌恶。例如,4月29日,他第一次走出文华殿,看到数千名公开表示愿意投顺的明朝官员,便对其身旁一人说:“此辈无义如此,天下安得不乱?”③此后,在其他场合,他又一再下令刑政府尚书惩治最恶劣的变节分子。这一政策导致46位明朝官员被处决。④李自成的义愤,恰好与大顺政权筹集军饷的需要走到了一起。由于义军占领北京时,明王朝内外府库仅剩下黄金17万两,白银13万两。李自成的谋士建议,对明朝官员课以不同数量的罚金,并立为制度,以此来筹集一笔军饷。⑤对臭名昭著的贪官应严刑拷 打,逼他们交出全部私产。对那些拒绝效力的官员应没收其财产。而对较少劣迹的官员,则应要求他们自愿向大顺捐款。①5月1日,李自成批准了这项看起来与崇祯帝的筹款方式颇为相像的政策。原则上,一品官须纳银1万两以自赎,以下各品官员则须纳银1000两。而实际上,纳银数额远远超过了这一规定。其中大学士须纳10万两,六部尚书须纳7万两。②但不久,罚金与赎金便混淆起来,大将军刘宗敏得到“罪者杀之,贪鄙复赃者刑之”的命令后,便开始了恐怖行为,1000多名士大夫遭拷打后被杀死。③据说大顺政权通过这些方式筹得了巨款。前大学士魏藻德在被拷打至死之前,曾交出1.3万两黄金赎身;陈演为赎身交出黄金4万两;已故皇后之父周奎死前已交出白银70万两。④不久,这种劫掠开始波及到平民百姓。其部分原因是刘宗敏无法约束自己的部下,如果惩戒他们,便可能发生兵变。⑤早在4月 27日,大顺士兵便开始搜查平民宅院,抢夺私财。尔后,他们又开始凌辱其房东。在街上,他们任意冲撞行人,或鞭打躲避不及者。起初他们侮辱茶楼侍女和歌女,后来竟去强抢良家女子而行非礼。①北京的市民很快创造出“淘物”一词来形容这种抢劫行径。大顺士兵成群结伙,任意闯门入户,后来者总是要把前面一伙漏掉的东西再“淘”一遍:他们起初只抢钱财珠宝,后来又抢衣服,最后连食物都在搜刮之列。②由于混乱状况不断蔓延,闯王的军师——矮子宋献策绝望地大呼:“十八子之谶,得毋为公乎?”③李自成虽然很快就了解到刘宗敏私设刑堂之事,并为百姓日益增长的不满情绪所震动,但他似乎无力约束部下,挽回民心——他没有正式受命、高居龙位的皇帝所具有的那种不容置疑的权威。④李自成确曾特意召见众将领并问他们:“何不助孤作好皇帝?”他们却干脆回答说:“皇帝之权归汝,拷掠之威归我,无烦言也。”⑤这样,李自成虽然自认为是在效法唐朝开国之君来接管京师的,而实际上他却同公元880年占领长安的黄巢一样,连自己的将 领都控制不住。二者都因为其部将的残暴而使京城百姓离心离德其政权也被证明是非常短命的。①据说宋献策时隔不久便叹息道“我主马上天子!”② ② 《明史》,第2779页;彭孙贻:《平寇志》第十一卷,第3页。 ③ 钱■:《甲申传信录》,第83页。当时人们常将李自成比作秦始皇,认为他是一位凶残又必定强有力的开国之君。 ① 计六奇:《明季北略》,第584页;徐鼒:《小腆纪年附考》,第115页。梁兆阳在进见李自成之前,还赠给吏政府尚书宋企郊5000两黄金。 ② 徐鼒:《小腆纪传》,第207页。 ③ 同《献帝传》记载的公元220年汉帝退位、曹丕登基的情景一样。这些劝进表是在李自成周围类似选民的官员面前,所进行的提名和认可过程的一部分。这些追随者也想使政权的更替合法化。在某种意义上,群臣劝进之词,也是试图阻止各自部下对这一尚存疑问的问题提出反对意见。关于曹丕,见卡尔·莱班:《安排天命:公元220年曹丕继位时的谶纬符命》,第338—339页。 ④ 赵宗复:《李自成叛乱史略》,第149页。5月23日,吴三桂正向京师推进的消息传来后,群臣便接到命令,停止呈送此类劝进表。 ⑤ 同上书,第147页。 ① 张岱:《石匮藏书》,第45页。 ② 谢国桢:《南明史略》,第28—29页;彭孙贻:《平寇志》第十卷,第1页。他称曾贪污军饷的李国桢是“误国贼”,又指责崇祯朝官吏“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者少。”钱■:《甲申传信录》,第57页。萧一山:《清代通史》第一卷,第255页。有些史料表明李国桢最初曾受到李自成的尊重。据说他提出的投降条件是:祖宗陵寝不可发,葬先帝以天子礼,太子、二王不可害。待看到明室陵墓得以保全后,他便自缢而死。吴伟业:《吴诗集览》第一卷上,第14页。但大多数当时人认为,事实并非如此,他们指出李国桢是李自成下令并被刘宗敏拷打致死的。其例见钱■:《甲申传信录》,第58页。 ③ 李自成既无个人威严,也不喜欢帝王礼仪。牛金星曾想让李自成于1644年5月20日(阴历四月十五日)举行祭天大典,并请他在宫中演习10天。李自成同意了,但演习时他举止匆匆,全不按规定节奏去做。礼官在引导李自成时对这位“闯王”说,必须掌握仪式本身的节奏,要不慌不忙,放慢速度。这位义军的领袖很快就不耐烦了,他扯下袍冠,恼怒地转向礼官说:“我马上天子耳,何用礼为?”然后转身离开演习场,经过御膳房时,还抓了一块生肉吃了。祭天大典始终未能举行,而在士大夫眼中,李自成仍是“沐猴而冠”。张怡:《搜闻续笔》第一卷,第5页。 ① 5月16日,即李自成离京前往山海关的前两天,杨观光奉命着手为登基大典作准备。赵宗复:《李自成叛乱史略》,第149页。杨观光逃过了日后为其行为辩解的麻烦,因为此后不久,他便逃出北京,被起义农民抓住杀了。钱■:《甲申传信录》,第81—82页;计六奇:《明季北略》,第578—579页。 ② 汤若望曾与李自成在宫中进行过一次十分真挚的会谈,当时这位天主教神甫得到酒食款待。李自成本人很少喝酒。清水泰次:《明代的流民与流贼》,第383页;史景迁:《改变中国》,第16页。 ③ 钱■:《甲申传信录》,第77—78页。 ④ 同上书,第78页。 ① 钱■:《甲申传信录》,第78页;彭孙贻:《平寇志》第十卷,第2页。 ② 抱阳生:《甲申朝史小记》第五卷,第1页;钱邦芑:“《甲申纪变录》,第15页;徐鼒:《小腆纪年附考》,第126页。 ③ 钱邦芑:《甲申纪变录》,第14页。大顺的普通士兵也极为蔑视这些降官,若在街上看到他们,便策马冲撞,见其惊恐奔逃,便大加嘲笑。《北史补遗》,第5页。 ④ 抱阳生:《甲申朝史小记》第五卷,第1页;彭孙贻:《平寇志》第十卷,第3页。 ⑤ 河南乡绅李岩执行这一政策常受到称赞。其例见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第21页。郭沫若认为李岩是温和派,他的队伍同百姓相处甚好。谢国桢则指出,士大夫的代表牛金星已被北京的财富所腐蚀,而李岩提出“文官追赃,宜分三等”的建议,正是为了阻止任意抢劫和拷打,从而使征罚赎金以供军饷的作法制度化。谢国桢:《南明史略》,第29页。李文治在其记述晚明起义历史的权威著作《晚明民变》中对李岩也作了突出的描述。 ① 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第22页;帕森斯:《明末农民起义》,第136页。 ② 帕森斯:《明末农民起义》,第137页。 ③ 钱■:《甲申传信录》,第56页。刘宗敏并不是唯一施此暴行的农民军将领。李过的兵营也成了刑室。曾被囚于刘宗敏营内的赵士锦在日记中对当时的监禁和死刑作了可怕的描述。见赵士锦:《甲申纪实》,第6页。谈迁:《枣林杂俎》仁集第2页说有1600人被杀。一部当时人的日记说,有1000人被拷打致死,徐应芬:《遇变纪略》,第7页。关于将处罚和拷打混为一谈之事,详见魏斐德:《1664年的大顺政权》,第69—70页。关于刘宗敏残暴成性的描述,见张怡:《搜闻续笔》第一卷,第4页。 ④ 谈迁:《国榷》,第6062页;钱■:《甲申传信录》,第13页;彭孙贻:《平寇志》第十卷,第3页。陈演的一名家仆后来告诉刘宗敏,陈演曾将一笔财产埋在自己的宅院中。据估计刘宗敏的士兵挖出了36万两黄金。钱■:《甲申传信录》,第60—61页。36万两可能是360两之误。见彭孙贻:《平寇志》第十卷,第4页。但应指出的是,当时的富户为了安全将大笔财物埋入地下是常事。李约瑟和黄仁宇:《中国社会的性质》,第10页;黄仁宇:《16世纪明朝的税收和政府财政》,第81页。 ⑤ 谢国桢:《南明史略》,第31页;帕森斯:《明末农民起义》,第134页。进城后的最初几天,义军曾严格执行军纪。抢劫者都被公开处死。赵士锦:《甲申纪实》,第2页。 ① 钱■:《甲申传信录》,第55、115页;徐应芬:《遇变纪略》,第7—8页。 ② 钱■:《甲申传信录》,第30、54—55页;《北史补遗》,第4页。一条当时的记载指出,李自成的部下从京师百姓手中强取的财物值银7000万两。李文治:《水浒传与晚明社会》,第30页。 ③ 萧一山:《清代通史》第一卷,第251页。“十八子”即“李”字。郝爱礼:《论明末的李自成和张献忠》,第464页。 ④ 李自成目睹了刘宗敏营中的酷刑。张怡:《搜闻续笔》,第一卷,第4页。 ⑤ 钱■:《甲申传信录》,第56页。为了同部下接近,李自成与普通士兵吃的一样,并像其他大顺将领一样经常戴一顶宽沿斗笠,穿一件天蓝色战袍。他从不在自己与部下之间制造距离;而与刘宗敏(李自成称其为“大哥”)等将领则情同手足,经常手挽手一起散步。这种情谊无疑使李自成难以行使君主的权威。洪焕椿:《论明末农民政权的革命性和封建性》,第73—74页。 ① 大顺统治时期与黄巢占领长安时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有30%—40%的唐朝官员接受了黄巢大齐政权的职位,其中包括三品以下的全部官员。但当义军士兵很快失去控制并开始抢劫时,黄巢的谋士尚让在一府衙门上发现一首讽刺诗,他下令将该衙中所有人的眼睛挖掉,然后,又将他们吊死,并下令处死城内所有会做诗的人。仅这一次屠杀就死了3000多人。罗伯特·密尔顿·索姆斯:《唐王朝秩序的崩溃》,第144页。 ② 陈济生:《再生纪略》,第20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