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吴三桂

洪业:清朝开国史 作者:(美)魏斐德(Frederic E.Wakeman,Jr.)著


  吴三桂 普遍的不满不等于公开的反抗,手无寸铁的居民无力反对其军事统治者。但“万姓”的愤恨却构成了要求其他军队首领进行干预的强烈呼声。当时,在淮河以北,所有明朝将领中实力最强的是吴三桂,他统领着镇守宁远、抵御清军的4万明朝正规军队。吴三桂勉强响应了崇祯帝4月10日发出的勤王令,放弃了宁远,向山海关缓缓推进,并于4月26日通过了长城东端的关口。当他的军队到达距京师不远的丰润时,吴三桂突然得到北京陷落的消息,于是他下令部队返回山海关,此后便在那里驻扎下来。③与此同时,李自成立即采取措施争取吴三桂的支持。他让明朝降将唐通致书吴三桂,告诉他闯王如何循礼可敬;并安排以吴三桂父亲的名义送去一封信,当时吴骧以及其他在京的吴家人都已被 扣为人质。①这封可能出自牛金星之手的信,明确地提出了忠孝不能两全。在信中,吴骧告诉自己的儿子,把尽忠报恩视为首要责任是个错误,相反,他应该为搭救父亲而归降,这样便可以孝心赢得千古美名。此外,信中还写道,李自成的军队已经占领了北京,而且众所周知,天命已不复为明朝所有,难以回天;吴三桂应正视战局的现实,归降大顺,以便在新政权中保住自己的官爵。军使将此信带到吴三桂营中,同时送上白银万两,黄金千两,答应为吴三桂的军队提供给养,将吴三桂由“伯”进封为“侯”。②据吴三桂部将的传记所载,这一邀请被轻蔑地拒绝了。吴三桂并未像唐通那样屈膝投降,而是回信谴责其父竟不知廉耻地为李自成图谋效力,并说若行纯孝之道就应拒绝其父如上之命。最后他写道:“父既不能为忠臣,儿焉能为孝子乎?”③后人的传说,为吴三桂拒绝投降李自成提供了更为浪漫的缘由。根据康熙时代的历史传奇,李自成还抓住了吴三桂的爱妾,即绝代佳人陈沅,又名陈圆圆。④这位名妓曾使诗人冒襄在苏州一见倾心。一位皇室贵族也看中了陈沅,并将她抢到手带至北京。其后,她以某种方式又落入吴三桂之手,被纳为小妾。吴伟业写过一首关于陈圆圆的名曲,描述陈圆圆的娇媚以及吴三桂对她的迷恋。⑤眼下陈圆圆在李自成手中,吴三桂听说闯王已占有了她并将 其带入营中纳为小妾,这不由使他妒火中烧,以至他不仅回绝了李自成的礼物和允诺,还准备报仇雪耻。为了杀死李自成,他将求助于一切可能的同盟者——甚至不惜招引清军越过长城进入中原。①为一位名妓的粉面柳腰而不惜整个国家的沦丧,这是占据了后世中国人之想象力的一种说法。有关吴三桂的比较真实的描述缺乏诗意,所以不大为人所知。史学家彭孙贻从吴三桂过去的幕友那里听到了下面的说法。②李自成的使节带着唐通和吴骧的书信来到吴三桂营中后,吴三桂令手下亲兵将其拿下并隐藏起来。这样,他就使其部下对北京陷落和李自成劝降之事都一无所知。几天中吴三桂反复考虑对策,最后他决定试探一下,如果他与李自成合作,自己的部将是否愿意继续跟随他。于是他召集诸位将领,对他们说:“都城失守,先帝宾天,三桂受国厚恩,宜以死报国,然非藉将士力不能以破敌,今将若何?”他重复了三次,但三次都无人应答。最后是吴三桂自己打破了沉默:“闯王势大,唐通、姜瓖皆已降,我孤军不能自立,今闯王使至,其斩之乎?抑迎之乎?”③众将这才了解到他们的总兵已同李自成的密使接触过了,于是他们纷纷保证将永远忠于吴三桂,无论他选择哪条道路,他们都将跟随他,无论他下达什么命令,他们都会服从。现在吴三桂放心了,他的军队将坚定地支持自己,于是他下令组织人马护送他前往北京,进见大顺的君王。他将大队人马留在山海关,自己启程进京归降李自成。但行至永平时,他突然遇到来自 北京家中的一名父妾和一名忠实的仆人。①这位小妾告诉他,他们俩刚刚从血腥的大屠杀中逃出性命。由于一直没得到吴三桂的答复,李自成断定其宽宏慷慨的提议遭到拒绝。他因自己得到的竟是如此轻蔑的回报而大为恼怒,遂下令将吴家满门抄斩。吴家共有38人被杀,吴骧的首级被悬在北京城墙上示众。②吴三桂听小妾讲了这可怕的消息后,立刻集合队伍返回山海关,准备应付一场他自知已不可避免的战争。③1644年5月3日,李自成派唐通去夺取山海关。两天后,吴三桂与唐通交战,唐通大败,逃回永平。李自成得知唐通战败后,又派 遣白广恩率部前往增援。1643年,此人曾拒绝护卫孙传庭的后翼,从而导致了明军在河南的失败。5月10日,这支联军对山海关发起进攻,吴三桂军再次获胜,击退了唐、白联军,并洗劫了永平。吴三桂在赢得了暂时的优势后,便决定在李自成派出足够的军队来进攻他的4万正规军之前与大顺议和。因此,夺取永平后,他派遣使节前去进见李自成,提出以停战来换取仍被李自成拘禁的明朝太子。但不久,吴三桂就从探子那里得知,李自成正信心十足地亲率6万军队离京来袭。①议和已经不可能了,吴三桂的将士不久便将面对与其势均力敌的久经沙场的大军。②吴三桂的父亲既已死在北京,他现在去求助于正在盛京(沈阳)为清朝效力的叔侄,便没有什么顾虑了。无论如何,看来其叔侄及满清贵族是他唯一可以求助的了。5月20日凌晨,李自成率军离京刚刚两天,吴三桂的两名部下、副将杨坤和游击郭云龙便来到了辽河河畔的清军大营前,将一封书信交给了多尔衮(睿亲王)。后者已是新即位的年仅六岁的顺治皇帝的两位摄政王之一。③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当时32岁。在他父亲去世时,有谣传说他有可能继承汗位。在皇太极继承汗位称帝期间,多尔衮 (他14岁被封为和硕贝勒)逐渐成为一名杰出的将领。他多次参加重大战役,23岁便率军征服了察哈尔蒙古,赢得了智勇双全的美誉。①26岁时,多尔衮成为一等亲王,统领过1638—1639年南下中原的两支主力军中的一支,攻克40余城,带着大批战利品和俘虏返回辽阳。②1643年秋,皇太极病重,并在9月21日在盛京死于其睡榻之上。皇太极的长子豪格,时年32岁,看来是当然的继承人,他得到许多前朝老臣的支持。尽管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异母弟弟,但也有不少权势显赫的亲王贝勒支持他。这场继承危机在所有举足轻重的亲王参加的一次会议上得到了解决。参加会议的还有一名朝鲜人李■,他早已加入清廷并享受满洲贵族的种种特权。李■留下了一份关于这次会议的记录,其内容如下:诸王皆会于大衙门。大王50000454_0217_2③发言曰:虎口④,帝之长子,当承大统。虎口曰:福小德薄,非所堪当。固辞而罢去。定策之议未及划一,帝之手下将领之辈,佩剑而前曰⑤:吾等属食于帝,衣于帝,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而已。大王曰:吾以帝兄,当时朝政,老不预知,何可参于此议乎?即起去。八王⑥亦随而去。十王⑦默无一言。九王⑧应之 曰:汝等之言是矣,虎口王即让而出,无继统之意,当立帝之第三子①,而年岁幼稚。八高山军兵②,吾与右真王③分掌其半,左右辅政。年长之后,当即归政。誓天而罢去。所谓第三子,年龄六岁。④于是福临于1643年10月8日即位为顺治帝,在两位摄政王——即多尔衮和著名将领郑亲王济尔哈朗——的监护下管理朝政。⑤豪格以及其他亲王认为济尔哈朗长期执掌盛京禁军,通过他可以制约多尔衮。但他们显然低估了多尔衮。济尔哈朗虽然不是努尔哈赤的直系子孙,但他年长于多尔衮。1611年左右,其父亲舒尔哈齐死后,他由努尔哈赤抚养。⑥然而济尔哈朗只是一位骁勇善战、受人尊敬的将领,对多尔衮已很快就抓到手中的日常行政事务毫无兴趣。1644年2月17日,济尔哈朗召集内三院、六部、都察院和理藩院的官员,向他们宣布:嗣后,凡各衙办理事务或有应白于我二王者,或有记档者,皆先启知睿亲王档子,书名亦宜先书睿亲王名,其坐立班次及行礼仪,注俱照前例行。⑦事实上,即使在“座次和礼仪”上,多尔衮也很快取得了高于济尔哈朗的地位。根据1644年盛京新年朝会时接受朝鲜使臣献礼的情况 判断,睿亲王已开始僭用典礼上的最高位置了。①到吴三桂的书信送到盛京时,多尔衮又通过清除豪格及其党羽而大大扩展了一己势力,凌驾于其他亲王之上。②吴三桂的信是送致大清皇帝的,他写道:王之盛望,素所深慕,但春秋之义,交不越境,是以未取通名。人臣之义,谅王亦知之!今我国以宁远右偏孤立之故,令三桂弃宁远而镇山海,思欲坚守东陲,而固京师也。不意流寇逆天犯阙,以彼狗偷乌合之众,何能成事?奈京城人心不固,奸党开门纳款,先帝不幸,九庙灰烬。③吴三桂继续阐述:虽然流寇初获胜利,但目前却完全失去了百姓的支持。这些流寇虽已僭用朝廷名号,但他们却像过去的赤眉、黄巾一样奸淫杀掠。他们没有百姓的支持,定将被就要兴起于四方的“义师”所击败,正如光武帝兴复汉室一样。吴三桂正是想要统率这样的义师,但京师以东地域有限,使他无法募集足以取胜的大军,所以只得“泣血求助”,这就是眼下他致书清廷的缘由。吴三桂所属之“国”与多尔衮的清人之“朝”已友好相处了200余年。因此,吴三桂希望清廷能意识到,作为真正的盟友,遵天命而“救民于水火”,乃是其应尽的义务。这不仅将是一次获取大功的行动,而且还会为清廷带来“大利”。清朝除了可以占领长城以北更多的领土之外,一 旦将流寇击溃,就可以分享战利品。吴三桂答应说,“况流贼所聚金帛子女,不可胜数,义兵一至,皆为所有。”① ③ 萧一山:《清代通史》第一卷,第252页;曹凯夫:《三藩反对满族统治的叛乱》,第22—24页;又见席:《吴三桂在1644年》。吴三桂在山海关曾召集当地乡绅领袖“八大家”议事,发誓共同抵抗义军。正是他们从当地百姓中征集乡兵和粮草,后又支持吴三桂作出与清军联合的决定。商鸿逵:《明清之际山海关战役的真相考察》,第77—78页。 ① 彭孙贻:《平寇志》第三册第十卷,第76页。 ② 据《贰臣传》中的《唐通传》载,李自成赠银四万两。商鸿逵:《明清之际山海关战役的真相考察》,第78页。 ③ 彭孙贻:《平寇志》第三册第十卷,第76页;又见萧一山:《清代通史》第一卷,第252页。 ④ 席:《吴三桂在1644年》,第451—452页。 ⑤ 文中引了一段吴伟业的曲子,曲中描写了陈圆圆的妖媚和吴三桂对她的迷恋,但不是著名的《圆圆曲》。此曲引自吉川广次郎:《17世纪中国文学之不问国事》,第16—17页(惜乎未查到原文——译者)。 ① 萧一山:《清代通史》第一卷,第251—252页;彭孙贻:《平寇志》第三册第十一卷,第1页。 ② 大史学家黄宗羲曾向明史编纂者推荐彭孙贻的《平寇志》,认为此书是那个时代最可信的著作之一。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615页。 ③ 彭孙贻:《平寇志》第三册第十卷,第6页。总兵姜瓖已在宣化降于李自成。 ① 这位幕友怀疑两人是因为私通而出逃。顺便说一句,吴家在北京的宅第位于城外西郊,距后来康熙帝的行宫很近。三个多世纪以后,这所破败的宅院成了1959年失势的彭德怀元帅的住所。《纽约时报》,1979年4月1日,第15页。 ② 有些史学家认为吴骧是李自成在山海关战败之后被杀的。有一种记载说,李自成失败后令吴骧爬上城头劝屯兵城下的吴三桂投降。吴三桂则将火箭射至其父左右作为回答。李自成遂将这位老将斩首,并将其首级悬于城头。姚家积:《明季遗闻考补》,第91页。 ③ 彭孙贻:《平寇志》第三册第十卷,第6页。大多数史学家认为当时吴三桂的所作所为正是如此。还有人认为,仆人或小妾曾交给吴三桂一封吴骧的信,信中劝他不要投降李自成。赵凯:《清兵入关与吴三桂降清问题》;又见帕森斯:《明末农民起义》,第134—142页;萧一山:《清代通史》第一卷,第260—261页。这些优秀史学论著均将李自成杀吴骧一事放在1644年5月27日的山海关战役之后,即双方已毫无和解希望之时。我本人未能核准吴骧被杀的确切日期,尽管清朝官方资料记载,在山海关战役时,李自成确将吴骧和明太子囚在军中。郝爱礼译:《皇清开国方略》,第583页。根据一位当时人的说法,吴三桂得知北京陷落时仍在宁远,他随即派人进京探查。去人回报说,他的父亲在严刑逼迫下已向大顺交出5000两银子。与此同时,吴骧派来的人也向吴三桂报告了同样的消息。吴三桂大怒之下,放弃宁远,率部来到山海关,并从两地百姓中征募了一支2万人的军队。5月18日,大军向北京进发,在距山海关约10里处安营扎寨。六天后,李自成亲率大军赶到,战斗便开始了。李自成大败后,当场杀了吴骧,然后撤退。吴三桂乘胜追杀,直到北京,将李自成逐出北京后继续追杀。席:《吴三桂在1644年》,第447—448页。 ① 商鸿逵:《明清之际山海关战役的真相考察》,第77页。李自成5月18日离开北京。同上书,第81页。 ② 彭孙贻:《平寇志》第三册第十卷,第5、11页。清初著作者为了强调在与大顺义军作战时清军的战术巧妙,夸大了李自成军队的规模,声称在这次战役中李自成投入了20万人。实际上,李自成只有约6万人,而且不是其最精锐的部队。吴三桂原有5万军队,又从地方武装中征集了5万人。郝爱礼:《论明末的李自成和张献忠》,第493页;商鸿逵:《明清之际山海关战役的真相考察》,第76、79—80页。 ③ 萧一山:《清代通史》第一卷,第257页;《皇清开国方略》,第580页。六名地方士绅及山海关的长者,由生员李友松为首,到三河去见李自成,希望能阻止其进攻他们的城市。李自成杀了他们继续东进。商鸿逵:《明清之际山海关战役的真相考察》,第78—79页。 ① 郑天挺:《探微集》,第123—127页。 ② 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215—216页。多尔衮的老练也很令人注目,这使他成为一名优秀的外交代表。例如1637年,他与李倧皇帝十分幽默地交谈,但迫使这位朝鲜皇帝此后每年给他送来一份礼物。郑克晟:《多尔衮对满族封建化的贡献》,第2页。 ③ 指代善,努尔哈赤第二子。 ④ 指豪格,皇太极长子。 ⑤ 指皇太极所统黄旗诸将。 ⑥ 指阿济格。 ⑦ 指多铎。 ⑧ 指多尔衮。 ① 指福临。 ② 指黄旗军。 ③ 指济尔哈朗。 ④ 《沈馆录》第六卷,引自李格:《关于多尔衮拥立福临问题的考察》,第271页。这次会议是1644年9月26日举行的。 ⑤ 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214、280页;《皇清开国方略》,第574页;劳伦斯·D·凯斯勒:《康熙和1661—1684年清朝统治的巩固》,第13页。 ⑥ 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397—398页。 ⑦ 《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第三卷,第4页;又见张其昀编:《清史》,第32页。 ① 《皇清开国方略》,第577页。 ② 1644年5月6日,多尔衮以煽惑、悖妄的罪名指控豪格。豪格的党羽全部被处死,豪格本人被贬为庶民。张其昀:《清史》,第32页。据《实录》载,豪格曾试图拉拢多尔衮的亲信何洛会反对摄政王。何洛会却向多尔衮告发了这一阴谋,并在诸王大臣会议上当众作证(当然,何洛会很可能是在多尔衮的唆使下出面作证的)。《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第四卷,第1—4页。 ③ 萧一山:《清代通史》第一卷,第257—258页。原始记录见《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第四卷第13—14页。曹凯夫《三藩反对满族统治的叛乱》第24页中有此段文字的英译。 ① 萧一山:《清代通史》第一卷,第258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