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节:第三章 一个书生的乌托邦(6)

喋血的权杖:两千年中国历史中的风云变局 作者:王觉溟 著


他很清楚,自己虽然淡出了权力中心,可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还牵动着人们的目光和心弦。所以,当次子王获有一次杀了一个奴隶之后,王莽竟然大义灭亲,逼令儿子自杀。此举更为有力地博得了人们的崇仰。

  只是儿子王获恐怕到死也不明白,何以自己的这条命居然跟奴隶一样不值钱呢!?

  可在王莽看来,儿子毋宁说死得其所、死得重如泰山。

  因为,在缔造王氏宗庙的宏图大业中,他不愧为一件最有价值的神圣祭品。

  朝野上下都殷切期盼着王莽的复出,纷纷上书为他鸣冤叫屈。最后,哀帝刘欣不得不在舆论和民心的压力下复征王莽还朝。

  王莽还朝的第二年,壮志未酬的年轻皇帝刘欣就死了。中兴之业功败垂成,还扔下一个百废待兴的烂摊子等着王莽来收拾。

  当王莽重新站在汉室宗庙的门前时,他一定感到非常惊喜。在这短短的几年之中,傅太后死了,丁太后死了,赵太后也死了,只有最年长的太皇太后依然健在;而傅喜、丁明这些有实力的外戚也早已纷纷落马,朝堂上只剩下一个年仅23岁不值一哂的佞臣董贤。

  因此王莽有理由认为,自己不但是人心所向,而且是天命所归。

  刘欣死去的当天,在后宫中隐忍数年的王老太后就迫不及待地登场了。她亲自驾临未央宫,收取了天子玺绶,随即召见大司马董贤。

  "皇帝的丧事筹备得如何?"老太后锐利的目光直逼董贤。

  皇帝一死,董贤就知道自己完蛋了。他担忧自己的身家性命还来不及,哪有心思去想什么丧事啊!?他支支吾吾,忽然瞥见老太后刀子一样的目光,吓得摘下头上的官帽,伏地谢罪。老太后不屑地看着他,冷冷地说:"新都侯王莽,以前的大司马,曾经主办过先帝的丧事,很懂得规矩,我让他来帮帮你,你看怎么样?"

  "那太好了,太好了。" 董贤伏在地上,磕头如捣蒜。

  是日,太皇太后召王莽入宫,命他总揽朝政。第二天,一纸免职诏书便递到了董贤跟前。董贤知道,自己逃不过这一劫了,与其遭人屠戮,还不如自我了断,于是和妻子双双自杀。当天夜里,下人们便将尸体埋葬。王莽怀疑其为诈死,让人掘开坟墓,把棺材送到监狱中去开棺验尸。后来虽然验明了正身,可没人去理会了,只把尸体草草掩埋在监狱之中。

  曾经威风八面的董贤,没想到自己最终竟然死无葬身之地。

  有一个小官吏朱翊曾受过董贤厚待,于心不忍,便偷偷买了棺材寿衣去给董贤收尸。王莽得知,随意捏造了一个罪名将其诛杀。

  中枢空虚,大司马的位置当然非王莽莫属。可老太后还想走走形式,就装模作样地让公卿们推举。文武百官异口同声地推荐王莽。只有前将军何武与左将军公孙禄两人不识时务。他们认为大臣应该制衡外戚,不能让外戚独霸朝政,于是两人相互推举。

  可他们忘了,这所谓的选举纯粹是走走过场,亦非无记名投票。他们这么做等于是往王莽的刀口上撞。没过几天,他们就被罢免,遣返原籍了。

  元寿二年(前1)六月二十八日,王莽再度出任大司马。

  与哀帝刘欣驾崩,仅仅时隔两天。

  哀帝驾崩后的这年秋天,京城的百姓们看见朝堂上的那些老臣像落叶一样纷纷飘零。许多公卿大夫们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已经变成了一个老百姓。

  功名富贵恍如昨梦,偌大的京城再也没有他们的容身之地。

  长安城外的官道上,他们落荒而去的背影仓惶而凄凉。

  与此同时,一批新贵骑着高头大马从帝国的四面八方呼啸而来,迅速占据了旧臣们那一张张余温尚在的官座。

  在同一条官道上,新贵与旧臣擦肩而过。

  新人的马蹄溅起的污泥纷纷黏着在旧人的车舆上,伴着他们走向落寞迢遥的返乡之路。

  班固在《汉书·王莽传》中说:"附顺者拔擢,忤恨者诛灭。"这是每一个当权者必定要做的事情。大司马王莽也只是遵循历史的铁律而已。

  元寿二年(前1)九月初一,年仅九岁的中山王刘衎登基。是为汉平帝。太皇太后临朝称制,大司马王莽辅政。

  时在公元前一年。王莽四十五岁。

  我看见历史的画面在这里闪烁了一下,然后定格。正值盛年、意气风发的王莽走到画面中央。除了那身威严的官服和更为笃定的神色之外,我仿佛还能看见当年那个面目清癯的书生,依旧怀抱着治国平天下的野心和梦想站在那里。

  大司马王莽永远是那个书生王莽,他要用他的野心和梦想书写一页崭新的历史。

  四 王莽的造神运动

  公元元年,也是汉平帝元始元年。

  王莽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看见帝国的未来像一席等待他挥毫的白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