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佛教文化

第六节 佛教制度(一)

唐代士大夫与佛教 作者:郭绍林


  一、 寺院制度

  寺院建筑因地而异,兹就一般情况而言。

  1. 山门

  山门是寺院的大门,因寺院多在山林而得名。一般为三道门并立,中间是大门,两旁是小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故又称三门。山门常修成殿堂式。山门殿内两侧塑金刚、力士像,相当于门岗值班警察,手持金刚杵守护佛法。明代小说《封神演义》说是哼哈二将郑伦、陈奇死后封神而成。

  2. 天王殿

  天王殿是寺院的前殿。在香客、游人被金刚、力士凶神恶煞的样子恐吓一番之后,天王殿所塑诸像一方面以满脸堆笑的弥勒佛对他们加以调剂、安抚,一方面继续以天王、韦驮营造威严气氛。

  (1) 大肚弥勒佛,塑像在天王殿正面。

  (2)四大天王,又称四大金刚,塑像在弥勒佛四周。四大天王被《封神演义》中国化,赋予风调雨顺的吉祥意义。南方增长天王魔礼青,青色甲胄,手持宝剑,掌管风(与剑锋谐音);东方持国天王魔礼红,白色甲胄,手持琵琶,掌管调(琵琶调弦);北方多闻天王魔礼海,绿色甲胄,手持雨伞,掌管雨;西方广目天王魔礼寿,红色甲胄,手持蛇,掌管顺(蛇身鳞片须顺捋)。

  (3)韦驮,塑像在弥勒佛背后,用木板隔开,背靠背,面对大雄宝殿,是护法天神。一种造型是双手合十,宝杵横放于两腕,笔直站立;另一种左手握宝杵拄地,右手插腰,左脚略向前立。前者立正,后者稍息。

  3. 伽蓝殿(东配殿)

  天王殿后面是一个院落,东西两侧各有一个配殿,东配殿是伽蓝殿。伽蓝是梵文音译僧伽蓝摩的简称,原指僧舍基地,后成为包括土地、建筑物在内的寺院的总称。此处伽蓝特指"祗树给孤独园"。佛教说给孤独长者购买波斯匿王太子祗陀的花园,修建精舍请释迦牟尼居住说法,祗陀太子仅出售花园地皮,将花园中树木全部奉献,于是以二人名字命名为祗树给孤独园。伽蓝殿供奉的塑像正中是波斯匿王,左边是祗陀太子,右边是给孤独长者,以纪念他们施舍树木、花园为释迦牟尼修建伽蓝的善行。两侧常供18位伽蓝神(寺院守护神),《释氏要览》卷上给他们编的名字是:美音、梵音、天鼓、叹妙、叹美、摩妙、雷音、师子、妙叹、梵响、人音、佛奴、颂德、广目、妙眼、彻听、彻视、遍视。也有加供关羽的,智顗说见关羽白日显圣而建立玉泉寺,关羽也被算作伽蓝神,内外有别,在殿中特作一小龛供奉。

  4. 祖师殿(西配殿)

  西配殿是祖师殿,供禅宗祖师。正中是东土初祖菩提达摩,左边是六祖慧能,右边是百丈怀海。

  5. 大雄宝殿

  大雄是对佛的道德法力的尊称。大雄宝殿是寺院的正殿,供奉佛像有多种情况。

  (1)一尊佛像(释迦牟尼或阿弥陀佛)

  释迦牟尼像常见造型有三种。第一种是结跏趺坐像,盘腿打坐,双手仰放于下腹前,右手放在左手上,两个拇指的指端相接,名为"禅定印",表示禅定;右手覆于右膝,手指头下垂触地,名为"降魔印",表示令地神出来证明自己已经成道,使魔王停止扰乱并惧伏(一说"触地印",表示成道前为了众生所作出的种种牺牲,大地能够证明)。这一种是"成道相"。

  第二种也是结跏趺坐像,左手平放腿上,右手向上,拇指与中指或食指、无名指相捻作环状,名为"说法印"。这一种是"说法相"。第三种是立像,左手手掌向外,指端下垂,名为"与(施)愿印",表示能满足众生愿望;右手当胸,手掌向外上伸,名为"施无畏印",表示能解除众生痛苦。这五种手印合称释迦五印。

  阿弥陀佛又称接引佛,塑像造型常作接引众生的样子,右手下垂,作与愿印,左手当胸托金莲台,是众生往生极乐世界后的座位。

  (2)三尊佛像

  A.三身佛佛教说佛以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三身传法。法身指先天具有的如来藏、真心、本觉,以此为成就佛果的因(根据、基础),法身佛是毗卢遮那佛。报身指以法身为因,证得果报之身,报身佛是卢舍那佛。卢舍那含义是光明普照,表示功德圆满,证悟真理。报身的净土是莲花藏世界,因而报身佛坐莲花座,每个莲花花瓣代表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应身指佛为解救六道众生而变现出天人鬼龙等等形象,应身佛是释迦牟尼生身,又名释迦文佛。塑像中尊是法身佛,左尊是报身佛,右尊是应身佛。

  B.横三世佛塑像正中是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其两侧是胁侍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左尊是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佛,典型造型是结跏趺坐,左手平放腿上,持钵,右手曲臂扬起,持药丸。其两侧是胁侍日光菩萨、月光菩萨。右尊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典型造型是结跏趺坐,双手重叠足上,手中放一莲台。其两侧是胁侍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

  C.竖三世佛塑像正中是现在世释迦牟尼佛,左尊是过去世燃灯佛(一译锭光,佛教说他出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右尊是未来世弥勒佛。

  (3)五尊佛像

  供五尊佛像多见于宋辽寺院,属于密宗。五尊佛指东西南北中五方佛,又叫五智如来,代表五种智慧,综合体现佛的全部。塑像正中是法身佛大日如来(毗卢遮那);左边第一位是南方宝生佛,代表福德;左边第二位是东方阿閦(chù)佛,代表觉性;右边第一位是西方阿弥陀佛,代表智慧;右边第二位是不空成就佛,代表事业。

  6. 法堂(讲堂)

  法堂设在大雄宝殿后面,是僧众演说佛法、归戒集会的场所。堂中设法座,又称狮子座(佛教说佛说法如狮子吼),是一个上设座椅的高台。法座后悬挂象征释迦牟尼说法传道的画像。法座前设讲台,台上供小佛坐像,象征听法诸佛。台下设香案,两侧列置听法席。法堂中左设大钟,右设法鼓。法师上堂说法,鸣钟集合僧众,击鼓勉励僧众向善。有的法堂设二鼓,东北角的称法鼓,西北角的称茶鼓,用以召集僧众饮茶。

  7. 藏经楼

  藏经楼设在殿堂的后面或侧面,是寺院的图书馆。佛教典籍分为经律论三类,总称三藏。因此,学问僧也被称为三藏。经,梵语音译为修多罗,是佛所说的教法和佛认可的教法的文献。律,又译作离行、灭恶,梵语音译为毗尼,是关于佛教戒律的文献。论,梵语音译为阿毗昙或阿毗达磨,是佛的大弟子和历代义学高僧阐述经义的著作。

  8. 罗汉堂

  佛教有四大罗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的说法。四大罗汉是被释迦牟尼派往东南西北传播教义的四大弟子,即迦葉、君屠钵叹、宾头罗、罗睺罗(又作罗云,被说成是释迦牟尼之子)。十六罗汉的名字最早见于玄奘所译《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宾度罗跋啰惰阇(长眉罗汉)、迦诺迦伐磋、迦诺迦跋厘惰阇、苏频陀、诺矩罗、跋陀罗(主管洗浴)、迦理迦、伐阇罗弗多罗(金刚子)、戍博迦(宦者)、半托迦、罗睺罗、那伽犀那、因揭陀、伐那娑斯、阿史多、住荼半托迦。清朝乾隆时,加上降龙罗汉嘎沙鸦巴尊者(迦葉尊者)和伏虎罗汉纳答密喇尊者(弥勒尊者),成为十八罗汉。五百罗汉没有登记名字,《十诵律》卷4、《妙法莲华经·五百弟子授记品》、《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等,只提到是佛的五百个弟子。

  五代时期崇奉五百罗汉蔚然成风,因塑像众多,故特设罗汉堂,著名的有北京碧云寺、四川成都宝光寺、上海龙华寺、湖北汉阳归元寺、云南昆明筇竹寺。罗汉堂中常有济公像。济公(1148-1209),俗名李心远,南宋台州(浙江台州)人,法名道济,住杭州灵隐寺、净慈寺。他不守戒律,饮酒吃肉,诙谐幽默,打抱不平,举止癫狂,世称济颠,被说成是降龙罗汉转世。罗汉堂中的济公塑像没有和五百罗汉安排在一起,江南地区在过道里,北京碧云寺在房梁上,给游人留下的印象反倒深刻。

  9. 塔

  佛教传入我国后,出现佛塔建筑,影响所及,又出现一些和佛教无关的塔,如料敌塔(河北定州北宋了望敌情的塔)、导航塔(浙江杭州钱塘江畔的六和塔,原为宋代六和寺塔)、风景塔(陕西延安宝塔山)、纪念塔(河南郑州二七纪念塔)、广播电视发射塔、水塔等等。

  释迦牟尼灭度,其尸体由弟子们火化,结成许多晶莹坚固的珠子,叫做舍利。弟子们无法再向他的真身顶礼膜拜,就埋葬他的舍利,修成半圆覆钵形的坟堆,上面设置竖杆和圆盘,成为舍利塔,加以供养、礼敬。舍利塔音译为窣堵波(stūpa)、私偷簸、浮图、佛图,意译为方坟、圆冢、灵庙,后来,专门造出"塔"字作为称谓。这种舍利塔和我国的宫殿楼阁建筑不相称,被改造成中国式佛塔,有楼阁式(多层)、密檐式、亭阁式(单层)、覆钵式、金刚宝座式、过街塔等类型。一般地说,塔分为塔刹、塔身、塔座、地宫四部分。塔刹在塔的上部。刹的梵文音译是差多罗、制多罗等,含义是土田,代表国土、佛国。刹座由须弥座和仰莲构成,以承托刹身,刹身由刹杆上套置多重圆盘相轮构成,刹顶贯穿圆光、仰月、宝盖、宝珠等。塔身在塔的中部,是塔的主体部分,有四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十二角形等。塔身每层有门窗、柱子以及塔檐上的檩、椽、飞头等,甚至佛、菩萨、天王、力士、动物、莲瓣等装饰。塔座在塔的下部,高低不同。地宫是塔的地下室,用以保存舍利和随葬品。

  日常习见的塔,兹不举例。不常见的塔有三种。第一种是覆钵式塔,如北京妙应寺白塔,是元代尼泊尔工匠阿尼哥设计修造的,属于喇嘛教。塔身是一个半圆形的覆钵,基本保持印度舍利塔的形式。塔刹比其它样式塔高大得多。明清时期,这种塔成了高僧、喇嘛墓塔的主要形式,俗称和尚坟、喇嘛塔、藏式塔。

  第二种是金刚宝座式塔,在北京碧云寺、五塔寺有遗存,属于密宗。塔座比其它样式塔高大得多,上面修造五塔。中塔最高,供奉大日如来,坐骑是狮子。东塔供奉阿閦如来,坐骑是大象。南塔供奉宝生如来,坐骑是孔雀。西塔供奉阿弥陀佛,坐骑是金翅鸟王(迦娄罗)。北塔供奉不空成就如来。塔座上布满各种坐骑的浮雕。

  第三种是过街塔,在北京昌平居庸关有遗存,属于喇嘛教。塔横跨在通衢大道上,下设门洞,行人从门洞来来往往,算作顶戴礼佛。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