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武则天的名字是“武约”吗?——与雷家骥先生商榷

武则天与神都洛阳 作者:王双怀,郭绍林 主编


  黄正建

  (100732,北京市,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武则天在革命前夕(载初元年正月庚辰)给自己起名为"武曌",这个事实千百年来无人质疑。但是雷家骥先生对此另有看法,在其大作《武则天传》(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7-31页中,他认为武则天原名"武约",字"明空",后改为"武曌"。雷先生的根据与推论如下:

  1.《旧唐书·孙处约传》说孙处约"寻避中宫讳,改名茂道";《旧唐书·韦思谦传》说韦思谦"本名仁约,字思谦,以音类则天父讳,故称字焉"。后者说避武则天父武士彟的讳是错误的,两人实际都是避武则天的讳,即都避"约"字。

  此外武则天之父的名字也有问题,即虽然《新唐书》卷二百〇六《武士彟传》说"武士彟字信",但"因为取名字的习惯,通常是以单字为名,双字为字的,所以武氏之父应名信,字士彟"。

  2.《太平御览》引《唐书》说:"则天皇后武氏讳明空"。这说法本自《唐大诏令集》载《改元载初赦》("赦"字,雷家骥《武则天传》29页误引作"敕")所云:"朕宜以'明空'为名。"由于"约"有预算、节省、简要、穷乏等意,"明空"亦有此意,因此"明空"是"约"的字。又由于"约"作为名,意涵消极,所以武则天在革命前以字为名即以"明空"为名。

  3.又由于"明空"毕竟有明四大皆空的意义,仍不够积极,所以在载初元年正月丁亥颁行新字后,改名为"曌"。因此结论是:武则天原"以'约'为名,以'明空'为字,并曾短暂地以字为名(短到只有八天--笔者按),最后才以'曌'字为终身之名"。

  我觉得雷先生的推论似乎不能成立,理由如下:

  1.孙处约和韦仁约二人改以字行,确因其名字中的"约"字犯讳,但所犯不是武则天原名之讳,而是武则天之父的讳。

  按武则天之父名"武士彟"本无问题,《武则天传》认为应该是"武信,字士彟"似有以常识误判的可能。因为虽然就一般而言,起名字多以单字为名,双字为字,但在隋唐时代,相反的情况相当多。我们仅从《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周绍良、赵超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中随便举几例:例1,隋左光禄大夫耿公"讳士隆,字师"(贞观008)。例2,大唐故郭府君"讳敬善,字咳"(显庆052)。例3,大唐驸马都尉王君"讳大礼,字仪"(咸亨002)。例4,大周故曹府君"讳玄机,字警"(神功001)。例5,大周郫县丞周府君"讳履洁,字清"(长安015)。例6,唐故金明府折冲武君"讳龙宾,字璿"(贞元037)。其中例1与武士彟活动的时代接近,且也是名"士隆",字"师",与武士彟名"士彟"字"信"类似;例4、5都是武周时代;例6是武姓人。因此,《新唐书》所谓"武士彟字信"应该是不错的。

  不过不论"士彟"是名还是字,《武则天传》都认为它"难以说'音类'或'近'于仁、约二字"。其实恰恰是:武士彟的"彟"字与孙处约、韦仁约的"约"字"音类"。查《广韵》(北京市中国书店据张氏泽存堂本影印《宋本广韵》,1982年版)483页,"彟"字有数音,其中音"乙虢切"(又音"忧缚切")者,与"约"(於略切)同属"入声卷第五"中的"十八药"部。这就是说,"彟"与"约"是同韵母、同声调的字。(实际上用洛阳音读"药"和"约",读音是一样的,都类"乙虢切"即都读"yō"。"彟"字作为"乙虢切",当亦读此音。)

  我们知道,《广韵》成书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是"重修《切韵》和《唐韵》而成的","在体例上主要是依据《切韵》,特别是所用的反切,更是采录《切韵》而来"(李新魁《汉语音韵学》,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35-36页),所以其中很多读音,反映的是唐代特别是唐初的读音。且根据研究,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孙愐所作的《唐韵》中,"彟"字也还读"乙虢切"。(清纪容舒《孙氏唐韵考》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四库全书本)即使到宋代,"彟"字仍然主要读"乙虢切"。例如徐铉校定的《说文解字》(成书于宋太宗雍熙三年,公元986年,中华书局整理本,1963年版,77页),在注"彟"字的音时,引"徐锴曰:……乙虢切"。徐锴是徐铉的弟弟,二人均为五代宋初人。胡三省注《资治通鉴》,为"武士彟"的"彟"字注音为"一虢翻"(《资治通鉴》卷一八三隋恭帝义宁元年,中华书局点校本,1956年,5732页),又是一个证据。

  正因为"彟"和"约"同韵同调(甚或同音),所以《旧唐书·韦思谦传》说他"以音类则天父,故称字焉",是一点也不错的。因此,说武则天原名为"约",不能成立。

  2.武则天原名既非"约",则其字"明空"就更无从谈起了。实际上,《武则天传》所引《太平御览》或《改元载初赦》中提到的"明空"二字,就是"曌"字,不过因后代的某些书手或刻工不识此字,将其分写为两个字罢了。武则天之所以在《改元载初赦》中说:"朕今怀柔百神,对扬上帝,三灵眷祐,万国来庭,宜膺正名之典,式敷行政之方,朕宜以明空(即"曌"字--笔者按)为名"者(这里与雷先生一样,依据商务印书馆排印本《唐大诏令集》20页。若有唐人写的此赦文存世,我想一定是写作"曌"字的),正因为她此前的名字(若有名字的话)不适合作为国家元首的名字使用,所以才要起一个别人没有、而又气势压人的名字来。(顺便说一句,我以为"曌"字并非"明空"的合字,而是"日月当空"的意思。)

  至于说赦文颁布的当天尚没有造出新字,此后才由宗秦客献上,八日才实行,也不大可靠。因为《资治通鉴》卷二百〇四只说"宗秦客改造'天''地'等十二字以献,丁亥行之",而没有说何时献的。完全有可能是在改元载初之前献的十二个新字,所以《改元载初赦》中才会提到"特创制十二字"云云。并且,赦文在结尾时说"布告遐迩,咸知朕意,主者施行"(《唐大诏令集》20页),可见当时(庚辰日)就布置下去实行了。《资治通鉴》所谓"丁亥行之"可能是更下一级的具体实行。无论如何,我以为这一点并不重要,它并不能证明存在一个以"明空"为名,八天后又改为"曌"字的过程。

  3.因此,根据现有资料,我们只能说武则天的原名已不可知,从改元载初(公元689年农历十一月初一)开始(说从初八开始也无不可),就叫"武曌"了。说武则天原名"约"字"明空",恐怕是不能成立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