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武则天青少年时期的生存环境及影响

武则天与神都洛阳 作者:王双怀,郭绍林 主编


  曹印双

  (710071,陕西西安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武则天的性格、为人以及思维和行为方式,在她青少年时期即培养定型,这与当时她的生存环境密不可分,本文予以推论。

  一、武则天的家庭环境

  武则天早年,其家庭由三种元素构成,一是父亲武士彟,二是异母兄元庆、元爽,三是生母杨氏和武则天的亲姐妹。他们的性格及互动,是武则天最早接触的人生轨迹。

  (一)父亲武士彟的追求对武则天的影响

  武士彟,太原文水县人,是隋炀帝时期崛起的木材商人。他能致大富,与仁寿时期(610-604)通过汉王谅的引荐而认识司空杨雄、左仆射杨素和吏部尚书牛弘有关。他依靠与权门结交,成为隋炀帝时期大兴土木的最大受益者,经济上的崛起,促使他寻求政治上的话语权。他在识人观事中很有洞察力。他看透了李渊夺天下的野心,主动投靠。他在作为中央政府代表的王威面前,也极力表达忠心。他在上司李渊面前会阿谀奉承,在王威势力面前,体现其为王威等周全考虑的谋划。这种既能阿谀奉承,又头脑灵活并有经济实力的人,颇得领导欢心和放心。因此他对隋朝重臣有影响,李唐初期两位帝王对他也很器重。唐朝建立之际,他升任府兵将领,任井钺将军时,儿子病殁,他没顾上照应。任校右厢宿卫时,原配夫人相里氏病危,他也没有请假照看,妻子在孤独中死去,留下两个年幼的儿子由家人看管,而富裕之家没有父母约束的孩子的发展是可想而知的。为了美好的政治前途,他牺牲了家庭与亲情,这种行事风格对武则天是有潜在影响的。武德八年(625)他升任扬州都督府长史,贞观元年(627)任豫州都督,贞观二年赴利州任都督,贞观五年任荆州都督。武则天从小随父亲,所接触的人和事,给她营造了政治素质的潜移默化训练空间。

  (二)母亲杨氏对武则天的溺爱

  武士彟赢得了唐高祖李渊的信任和赏识,李渊做媒,为他娶了隋室皇族成员杨达女,成为唐高祖女桂阳公主夫君杨师道的堂姐夫。对于男人来说,做到了事业第一,获得了很高的社会地位,同时很大程度上牺牲家庭的幸福。早逝妻子是武士彟用什么也无法弥补的,挥霍财富的两个儿子也是他心头永远的负担。在娶进名门之女后,家庭中的矛盾更新添一重。在男尊女卑的社会中,儿子一直是父亲法定的继承人。而杨氏结婚几年中只生下三个女儿,新贵的心理倾斜不全在杨氏身上。44岁才出嫁的杨氏,到了新家后,旧有的生活习惯被打破,伴随女儿的降生成长,对前妻的孩子或多或少的冷眼,必然造成了家庭关系的恶化。武则天幼小时,术士袁天纲曾给武氏一家看相。他看到着男装的武则天,说:"此郎君子神色爽彻,……龙睛凤颈,贵人之极也。……必若是女,实不可窥测,后当为天下之主矣!"(《旧唐书》卷一九一《方伎·袁天纲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093-5094页)杨氏大龄生育武则天,没有生育过男孩,对术士的言说必定深信不疑,对女儿未来的期待,促使她更加溺爱女儿,也培养了女儿专横跋扈的性格。这必然引起过早缺失母爱的前妻两个男孩的嫉妒与怨恨。当女儿与前妻儿子发生矛盾时,对亲生孩子的呵护是必然的。在杨氏表现得有些过火时,新贵会考虑杨氏家族在宫廷中地位及影响迁就对方,这深深伤害着两个儿子。两个哥哥仇视的眼光与言行,父亲被政治权力侵蚀了亲情的心,注定家庭中爱的缺失,造就了武则天缺乏爱心与冷漠的一面。

  武则天深受父亲性格的影响。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每个人一生中都有一位或多位精神父亲,无疑为官一方大员的父亲,成为武则天第一位精神父亲。这位曾经奔走于商场、权力场中的新贵,对孩子关爱更多是通过权力与金钱来实现的,作为精神上父亲培养了孩子对金钱权势追逐的坚定信念。武则天两个异母哥哥武元庆、武元爽,在父亲去世后,对后母杨氏和三个异母妹妹刻薄相对,就可见精神父亲留下的精神遗产已经发挥恶的效能。贞观十一年,14岁的武则天被召入宫立为才人,和母亲离别时,母女情感反差很大,让人感觉到她受父亲的影响已扎下根。母亲"恸泣与诀",武则天却很镇定自若,说:"见天子庸知非福,何儿女悲乎?"(《新唐书》卷七六《则天顺圣皇后武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474页)可能是她对宫廷生活的憧憬,打断了母女离别的哀伤。也可能是她想早日脱离家庭环境,也许是想给软弱母亲以信心,让母亲感觉到女儿是她的坚实依靠。而对父亲冷酷习性的继承,武则天步入宫廷的一则事例可透露出她这一面。武则天晚年回忆说:"太宗有马名师子骢,肥逸无能调驭者。朕为宫女侍侧,言于太宗曰:'妾能制之,然须三物,一铁鞭,二铁楇,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楇楇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太宗壮朕之志。"(《资治通鉴》卷二○六,久视元年条。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6544页)太宗这位久经沙场屠戮无数的君主,面对身边妩媚有加的才人透露如此狠毒的心声,虽然表面夸了她几句,恐怕内心深处会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因此以后十几年的宫廷生活中,她没有进入太宗视野,这和她好勇斗狠、强烈的表现欲是分不开的。孤独无友是权力的特性,父亲的精神遗产与母亲的溺爱更适合让她走权力之路,那里有无情理智运用的巨大空间,有相互利用、仇视与倾轧,有虚荣心的满足。

  二、太宗后宫政治格局

  (一)宫廷内的等级结构

  太宗是宫廷内的轴心,他的一言一行都影响宫内众多人的心。宫廷内部以皇后为核心的等级架构,是每个后宫人员心智结构中重要的一环。而在等级结构中能动的人员组合,是每个宫内人日常面对的。而以太后为轴心的妃嫔队伍,诸妃后的王子、公主,及已经出嫁的公主和已经封王住入自己王府的王子,也一直是后宫经常谈论的话题,至于皇宫内有势力家族的外在影响力及婚宦情况,也是太监宫女们窃窃私语的话题。这个能动气场左右着宫内人的笑语欢声。

  唐代内宫的等级秩序,除皇后外,还有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各一人,正一品;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各一人,正二品;婕妤九人,正三品;美人9人,正四品;才人九人,正五品;宝林27人,正六品;御女27人,正七品;采女27人,正八品。武则天才人的地位在妃嫔中属中等偏下,其职责是记录妃嫔们的宴饮睡寝和蚕桑之事,向皇帝叙述她们一年中的收获情况。依据前面与杨家的亲缘关系的梳理,推测她服务对象主要是杨姓妃嫔。这也是宫中各势力核心保持身边纯洁性的需要,避免一些机密泄露流传。因此宫廷内她们有一亲密的团体,即使武则天被赶到感业寺,只要她想了解宫廷内部情况,宫内的旧有系统就会发生作用。这其实不只杨氏一家有如此能量,就是原来的长孙皇后和韦贵妃势力,也有雷同的势力系统。

  (二)杨氏家族在宫廷的政治影响

  武则天能入选才人,和母亲杨氏家族在宫廷内外的势力是分不开的。关于杨家的宫廷影响,最主要通过李唐与弘农杨氏政治婚姻来看。在昭陵陪葬墓中出土的四块墓志,即杨恭仁、文安县主、赵王李福、越国太妃燕氏的墓志,可与史书相互证明杨家在贞观时期的宫廷内外的政治势力。自贞观十年长孙皇后去世后,太宗曾欲立巢王妃为后不成,未再提及册后事,因此实际的二号人物韦贵妃,地位已相当于皇后了。这里可以推测赵王李福母是由杨淑妃晋升为贵妃的。长孙皇后去世后,杨家在宫内的影响力可以说比后面提到的韦氏还强。因此贞观十一年太宗选才人时,杨家的发言权很大,武则天作为杨门外女,也因血缘近亲得进皇庭。这也加强了杨家在后宫的力量,人多力量大。看看三位杨妃和一位燕妃生的一群儿子:太宗14子,文德皇后生承乾,又生第四子泰、髙宗皇帝,后宫生宽,杨妃生恪,又生第六子愔,阴妃生佑,王氏生恽,燕妃生贞,又生第十一子嚣,韦妃生慎,后宫生简,杨妃生福,杨氏生明。14子有6位与杨家有关,足以说明杨家在宫中有多大力量了。因此武则天进宫,并非没有依靠,她背靠的是皇帝姑姑和杨氏群妃。因此也可以推测,她在宫中与李治的感情培养是有近人牵线帮忙创造供机会的。

  (三)长孙家族与韦贵妃在宫廷的影响

  长孙皇后去世后,太宗本来想立原来元吉妃为后,但遭到宫廷内外的抵制。其实宫廷外主要是长孙无忌力量,宫内主要是韦贵妃的力量,这两股力量制约了杨姓力量的坐大。长孙皇后虽然去世,但她多年在后宫经营的势力依然在。尽管史书没有提及有哪些人,可以从公主外嫁看出这一倾向:太宗有21位女儿,有4位早夭,余下17位健康的公主中,有3位嫁给长孙家族成员:长乐公主下嫁长孙冲、新兴公主下嫁长孙曦、新城公主下嫁长孙诠。外庭中长孙无忌和他的同党褚遂良位列宰相,长孙无忌力量一直到显庆四年(659)后,才被当上皇后的武则天及其亲近势力根除。长孙无忌以太子舅舅的身份,也通过自己几个外甥对宫廷内部施加了强大影响。当然长孙皇后的去世,内廷的长孙势力失去组织性,逐渐被韦氏、杨氏两股势力分化吸收。

  韦贵妃、韦昭容是韦孝宽之曾孙、韦总之孙,两人是堂姐妹。韦贵妃作为京兆韦氏高门的后代,她先嫁给了隋户部尚书杨雄的儿子齐王杨友眠,并生下一女,就是嫁给阿史那忠的定襄县主。嫁给太宗后,623年,她生下临川公主,因此可以推断她嫁给太宗当在此之前,结合韦昭容的情况,可了解韦贵妃是与韦昭容同时嫁给太宗的,也是621年,王世充战败后,被收入唐掖庭宫的人物。贞观元年她被册封为贵妃,后又生下纪王慎。母以子贵,《两唐书》记载,纪王好学,长于文史,皇族中与越王贞齐名。《临川公主墓志》反映,临川公主善于书法,她的字"孟姜"就是太宗比附王羲之之女孟姜而得。贵妃一子一女,书法才学都是太宗引为自豪的,也说明贵妃教子有方。她地位的重要,还可以从韦昭容处找到佐证。韦昭容卒地是崇圣宫,她没有如武则天一样在太宗死后被驱赶到感业寺,同时我们也没有发现她为太宗生子的迹象,她的被优待,与地位高的堂姐有直接关系。

  韦贵妃贞观元年被册封,时已33岁,比太宗长5岁,此前为杨友眠生一女定襄县主,为太宗生临川公主,还没有生纪王。为什么她的地位仅次于长孙皇后呢?关于长孙皇后协助太宗夺权,史书这样记载:"时太宗功业既高,隐太子猜忌滋甚。后孝事高祖,恭顺妃嫔,尽力弥缝,以存内助。及难作,太宗在玄武门,方引将士入宫授甲,后亲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旧唐书》卷五一《长孙皇后传》,第2164页)太宗长期在外征战,长安单凭长孙皇后一人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韦贵妃韦昭容姐妹、燕贤妃、杨淑妃等人,肯定也出力不少。尤其韦贵妃,她比长孙皇后大7岁,她的成熟更加壮大了这个阵营。可以推测,在太宗那场皇权争夺战中,韦贵妃在内廷的作用不会在长孙皇后之下。

  长孙皇后去世后,太宗没有再立皇后,韦贵妃在后宫的政治地位实际排名第一,同时封了一个杨贵妃,必然带来内宫力量的分化,或努力说服太宗重新立后,或在太子与亲王及其婆媳之间展开拉拢活动,以便在未来的新主上台后取得较好的地位。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的明争暗斗,也是和后宫的争斗有关的。只是长孙家族与韦、杨三方力量在贞观晚期基本制衡,因此本来太宗想让魏王接班,但由于他与太子争斗,丧失了接班的机会,而没有介入权力争夺战的晋王李治得到了机会。因此在贞观十一年到贞观十七年中,太子与魏王的争夺,也预示了韦贵妃与杨贵妃的相对应的争夺,都筋疲力尽后,太宗做了个无奈的选择。此后,二贵妃也失宠,而和武则天一起进宫的才人徐惠成为陪伴太宗晚年的人选。徐才人是否有外廷重量级人物支持,不得而知,从她受宠来看,可能有原来皇后力量的支持,这大概是长孙无忌力量不衰的秘密吧。韦杨在后宫力量不衰。后来武则天为太子李弘选杨门女,被贺兰敏之奸污,破坏了武则天联姻李杨的计划,使太子李弘与武家、武则天姐家发生了无法化解的矛盾,而武则天意在扭结儿子与杨家的世代近亲也破产了,这也恐怕是武则天废掉李弘的关键所在。韦氏家族有一女,嫁给武则天儿子李显为妻(后来韦后),足见韦家在宫中地位的上升。这不能不说太宗两位贵妃所代表的力量在宫廷活动能量的存在。当然武则天在宫廷内外血缘拉入武姓后人,也是加固自己内廷地位的需要,是当时权力的血缘特性决定的。武姓力量最后取代长孙家族,宫廷内部的制约关系重新形成。如果只存两股主要力量,后宫管理必然是干戈相争,难以止息,这也就是政治团队中有三股力量此消彼涨相互制约,达到动态平衡吧。武则天进入后宫,就是王皇后与萧淑妃相争引起的,但三人的政治智慧实在相差太远,王萧两方合势也没有斗过武则天,也可能与原来武则天将韦杨两股旧有的势力拉为己用有关吧。

  三、李治的恋情与武则天生存环境的改变

  后宫贵妃争夺战及太子与魏王争夺战,给边缘化的武才人与晋王交往提供了空间。武则天进宫后,太宗、韦贵妃及杨贵妃等太宗妃子、宫中年幼的诸王子及外住的王子及其妃嫔、未出嫁的公主及已出嫁的公主和可以进宫的妃嫔家属,都是她经常耳闻目睹的对象。而宫中太监、在宫中传授王子、公主、宫女们文化的老师及守卫宫门的卫队,都是她日常生存环境的构成部分。她每天能够感受到太宗对后宫粉黛的影响,也能感觉到几大高门家族在后宫中的势力影响,王子们对后宫活动的作用。在权力中枢的宫殿里,她感觉到宫廷的矛盾与或明或暗的争夺,也能或多或少发现后宫家属势力在朝堂及地方的影响。武则天如何生存下去,虽然有杨氏家族成员在后宫的照应,但毕竟是处于边缘的人物,相比前面提到的几位杨妃,她排在无足轻重的地位。她只能寻求新的精神安慰,她发现了晋王李治。李治比她小四岁,十岁时失去亲生母亲,母爱的缺乏,成为李治懦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弟兄中,亲哥哥对他在权力场话语的恐吓,加深了他的不安全感。太子承乾与魏王的兄弟相争,无疑让他在心理上找不到亲情的温馨。他只能与妹妹晋阳公主相互关爱。兄妹二人在兄弟姊妹中年龄最小,哥哥毎次出阁,妹妹都要送至虔化门,哭泣而别。哥哥刚刚"胜衣",班列于朝,妹妹哭着说:"兄今与群臣同列,不得在内乎?"(《新唐书》卷八三《诸帝公主·太宗二十一女》,第3649页)这样一位知己妹妹早夭了,晋王更需要在宫廷内重新寻找精神安慰。武则天有机会看到这位被兄长们歧视的王子,同病相连的命运,促使已经生理与心理都成熟的武则天主动走近晋王。武则天性格中男性的一面给了这位王子精神上的依靠。贞观十七年,17岁的李治被封为太子,与两位兄长相比之下的懦弱,以及压在肩上的担子,都使他寻找像武则天这种泼辣性格的母性呵护,满足他的恋母情结。(勾利军《武后之立与唐高宗的"恋母情结"》,《学术月刊》1995年第10期)贞观十八年后,太宗外出征伐、巡幸、患病时期,武则天有机会借助杨氏和太监力量接触太子。太宗去世后,武则天到感业寺出家当尼姑,作《如意娘》诗说:"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全唐诗》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33页)这是她二十七八岁时写给成为唐高宗皇帝李治的情诗,暗含了两人的旧情。一位欠缺父爱的女人,她在宫中除了太宗,就是这位小王子能成为她相思的对象了。对于性格泼辣的她,她是在宫内主动追求过李治的。"石榴裙"或是高宗所送,或是约会曾穿。没有如此重要意义,何必验取石榴裙呢?唐高宗永徽六年十月《立武昭仪为皇后诏》说:"朕昔在储贰,特荷先慈,常得侍从,弗离朝夕。……圣情鉴悉,每垂赏叹,遂以武氏赐朕,事同政君。"(《全唐文》卷一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57页)可见持续的恋情在多年之后才大白于天下。那么高宗多次造访感业寺,武则天在寺内怀上高宗的孩子,进宫后生下后来的太子李弘,也是顺理成章的。这段恋情改变了武则天命运,是她在后宫环境中赢得的最大政治资本,为她后来登上皇后宝座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四、武则天学习唐太宗政治技艺的启示

  唐太宗作为君主,是全国臣民的父亲,更是后宫妃嫔才女的精神父亲。武则天12岁丧父,14岁进宫,她内心强烈寻求比他父亲更加强大的精神依靠,自己能触摸到的,正是自己敬仰的大君主--唐太宗。她入宫13年没有得到宠幸,伴随着她对太宗言行作为了解的加深,这位名义上的丈夫实际上的精神父亲,越来越强地在她心中扎下了根。肉体的远离,带来了精神世界的富足,这是太宗带给武则天的影响。她从太宗身上的感悟,使她日后成为后宫政治争夺的佼佼者,也是她后来协助高宗及亲自统驭天下的最宝贵灵感来源。她究竟感悟到什么,从她后来的施政及影响逆推,可看出她的手段与功业不在太宗之下。

  现将太宗与武则天的重要政治行为比较如下:

武则天重要政治行为
唐太宗重要政治行为
从感业寺重返后宫后,积极笼络后宫人心。
与建成相争时,派自己妃嫔在后宫积极活动,拉拢亲信。
亲手掐死自己的女儿,嫁祸王皇后,赢得政治优势。
设计玄武门政变,杀哥哥、弟弟,逼父亲退位。
当上皇后后,组织亲信,打击政敌王皇后、萧淑妃、长孙无忌集团及太子李忠势力。
上台后,打击高祖、建成、元吉旧部,全面布置自己党羽。
修撰《姓氏录》,提高武氏家族地位。
修《氏族志》,提高李唐皇室地位。
组建以自己为核心从中央到地方的领导系统,通过科举文场物色自己的系统成员。
任用在战场上组织的精英,组织自己的统驭系统。
利用北门学士组织核心智囊班子。
文学馆招贤,聚集智能精英。
废掉太子李弘,化解李弘与杨家、武家的矛盾。
废掉太子承乾,化解他与其弟魏王的矛盾。
废李贤、李旦,自己总揽朝纲,任用酷吏,为取而代之铺平道路。
利用伐辽剪除威胁太子的力量,为太子登基铺平道路。
处死李弘、李贤,为继任者开路。
贬黜承乾,外调魏王不许回京,去掉新君最主要竞争对手。
贬黜中宗去外地,自己从天后升格为皇帝,物色辅佐班子。
离京师,伐辽,安排大臣辅佐太子监国。

  对比武则天与太宗的政治实践,发现二者路径基本相同,其不同方面,目标指向却相同,如太宗三次伐辽外争和武则天从天后不断升级为皇帝内扩,思路相反实则相承。可以说武则天是学唐太宗最到家的一位皇帝。历史上能与他们相类者,只有西汉文帝与景帝、清朝康熙皇帝与雍正皇帝。在他们之后出现了三个伟大时期:汉武帝时期、唐玄宗时期、乾隆皇帝时期。集权体制下政治家考虑问题的宏远与精密,没有伟大君主博大的胸怀,靠这种体制治理这样庞大的国家是很难长久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政体是一种技艺,是人为性的,关键是什么样的政治家来运作。因此,我们说中国的政治家的培养,需要环境,更需要天分、胸襟及后天高悟性的学习。评价政治人物,我们更应该看的是他开创的事业格局,因为帝国的事业和正义的德行原本是无关的。并且我们必须认识到内争被所有经典政治思想家视为政治体的痼疾的东西,是国家致死的瘟疫。正确认识政治家的技艺或手段,是每个从政者应该采取的正确路径。

  以上从贞观时期武则天的生存环境要素:家庭政治环境、血缘家族因素、后宫政治格局、武则天的爱情、政治家的技艺等,探讨了武则天成为千载政治风云人物的必然性,认识了君主皇权政体下诸多政治特性,也感悟到客观地反思先民的政治智慧对开启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