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武则天与明堂

武则天与神都洛阳 作者:王双怀,郭绍林 主编


  裴松宪

  (452470,河南登封市,嵩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

  一、武则天在洛阳重建明堂

  明堂制度古已有之,贞观十七年(643)五月,秘书监颜师古在给唐太宗的奏章中说:"明堂之制……始之黄帝,降及有虞,弥历夏、殷,迄于周代,各立名号,别创规模。……黄帝曰合宫,有虞氏曰总章,殷曰阳馆,周曰明堂。"(《旧唐书》卷二十二《礼仪志二》)垂拱四年(688),武则天的诏书中亦说:"黄轩御历,朝万方于合宫;丹陵握符,咨四岳于衢室。有虞辑瑞,总章之号既存;大禹锡珪,重屋之名攸建。殷人受命,置阳馆以辨方;周室凝图,立明堂以经野。"(《旧唐书》卷二十二《礼仪志二》)可见黄帝及夏商周时期皆有明堂之制,只不过名号不一而已。黄帝时代,明堂是宣布政令和祭祀的场所。西周时期,宗祀周文王于明堂,朝诸侯于明堂之位,充分发挥了祭祀、布政、告朔的功能。

  礼乐制度在战国时代遭到破坏,至秦朝焚书坑儒,已基本废绝。明堂制度也不例外,就连名称也说法不一,有明堂、辟雍、太学实为一种建筑,明堂、太庙是一回事等说法。而明堂规制高下方圆历代不同,位置、功能也是非莫定。汉武帝初年,就想在长安城南恢复明堂,因窦太后不好儒术而作罢,后来士大夫和儒生们言论纷然,详究难明,只好建在泰山之下、汶水之上。汉成帝时,又欲在长安城南建造明堂,又因无制度可循而搁浅。汉平帝元始四年,王莽辅政,才在长安南郊重新建造明堂。汉平帝袷祭于明堂,诸侯王、列侯、宗室子弟九百余人助祭。东汉光武中兴元年,在东都洛阳南又建造了明堂。汉明帝永平二年,郊祀五帝于明堂,以光武帝配享,祭牲各一犊,奏乐如南郊。董卓之乱后,典籍湮灭,告朔之礼从此而坠。晋室南迁,明堂制度更无史籍记载。隋文帝开皇年间,将作大匠宇文恺依《月令》绘制了明堂图样,隋文帝令有司于京城安业里重建,也因诸儒对明堂规制争论不定而罢之。隋炀帝时,宇文恺又献明堂图样及议状,但因迁都兴役又没能成功。隋无明堂,季秋大享只好在雩坛举行。

  唐初几代皇帝都组织群臣讨论过建造明堂的事。《贞观礼》规定:"冬至祀昊天上帝于圆丘,正月辛日祀感生帝灵威仰于南郊以祈谷,而孟夏雩于南郊,季秋大享于明堂,皆祀五天帝。"(《新唐书》卷十三《礼乐志三》)贞观五年(631)唐太宗命众官议定明堂规制,礼部尚书豆卢宽、国子助教刘伯庄等议论说:"上层祭天,下堂布政,欲使人神位别,事不想干。"侍中魏徵则"请为五室重屋,上圆下方,……下室备布政之居,上堂为祭天之所"。(《旧唐书》卷二十二《礼仪志二》)贞观十七年,秘书监颜师古表奏太宗不要拘泥于学者的碎议,"惟在陛下圣情创造,即为大唐明堂,足以传以万代,何必论户牖之多少,疑阶庭之广狭?若恣儒者互说一端,久无断决,徒稽盛礼。"(《旧唐书》卷二十二《礼仪志二》)但终太宗之世,迄未建造明堂。

  永徽二年(651)七月,唐高宗敕令所司与礼官学士依照古代典章造立明堂,第二年六月,百官拿出九室和五室的明堂形制方案,因不能确定何种方案,没能建造。乾封二年(667)二月,唐高宗下诏说:"上玄垂祐,宗社降休,岁稔时和,人殷俗阜。车书混一,文轨大同。检玉泥金,升中告禅,百蛮执贽,万国来庭,朝野欢娱,华夷胥悦。但为郊禋严配,未安太室,布政施行,犹阙合宫。……宜命有司,及时起作,务从折中,称朕意焉。"(《旧唐书》卷二十二《礼仪志二》)于是大赦天下,改元总章,把长安(今陕西西安市)的万年县分出地盘设置为明堂县。第二年三月,再次下诏,明确规定了明堂的建造方案,仍因群议未决而没能付诸实施。

  太宗、高宗建明堂的举措,对武则天影响深远。武则天一临朝,儒者们就屡次上书请建明堂。光宅元年(684),陈子昂上疏说:"于国(东都洛阳)南郊,建立明堂,……与天下更始,不其盛哉!……明堂之制,有天地之则焉,有阴阳之统焉,二十四气,八风十二月,四时五行,二十八宿,莫不率备。……愿陛下为大唐建万代之业者,意在兹乎!……按《周礼·月令》而建之,……南面以听天下之政。"(《唐会要》卷十一《明堂》)武则天下定决心,不听诸儒争论不休的议论,独与北门学士议其规制。垂拱三年(687)春,由薛怀义主持,动用了数万人,毁掉东都乾元殿,就地修建明堂。次年正月五日,明堂竣工。

  据《资治通鉴》、《旧唐书》等记载,明堂高二百九十四尺,东西南北各三百尺,相当于高91.14米,周长93米。明堂由上、中、下三层组成,下层象征四时,各随方色,四门八窗;中层法十二辰,圆盖,外为圆盘,九龙捧之;上层法二十四气,也是圆盖顶,上置铁凤,以黄金饰之,势若飞翥。而基底为八面,象八方。明堂下施铁渠,以为辟雍之象。武则天对新建的明堂十分满意,命名为万象神宫,改河南县为合宫县。武则天下诏叙述了明堂制度的由来、高宗建明堂的愿望、明堂的作用,并表示来年正月一日要在明堂祭祀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要求礼官们详定仪注,务从典要,从速奏闻。

  明堂气势之雄伟,工艺之高超,受到了很多人的称赞。左史刘允济的《明堂赋》说:"顺春秋之左右,法天地之圆方。成八风而统刑德,现四序而候炎凉。跨东西而作甸,掩二七以疏疆。下临星雨,傍控烟霜。翔鶤坠于层极,宛虹拖于游梁。昆山之玉楼偃蹇,曾何仿佛;沧海之银宫焕烂,安足翱翔!"(《全唐文》卷一百六十四)

  数年后,武则天在明堂北建造天堂。证圣元年(695)正月,薛怀义对御医沈南璆得幸于武则天心怀不满,秘密放火焚毁天堂,延及明堂,使得这两座建筑物皆化为灰烬。武则天耻而讳之,谎称是工匠们误烧麻主,遂涉明堂。武则天自责,欲避正殿,被宰相姚璹劝阻,于是令九品以上文武官员上书言事,不要有任何保留意见。左拾遗刘承庆上疏说,这次火灾是人祸而非天灾,批驳了左史张鼎和通事舍人逢敏等人的说法,并说:"明堂是正阳之位,至尊所居,展礼班常,崇化立政,玉帛朝会,神灵依凭";建议"无瞢天人之心,而兴不急之役"。(《旧唐书》卷二十二《礼仪志二》)但武则天不久就下令重建明堂,仍以薛怀义监作,以姚璹为督作使。天册万岁二年(696)三月丁巳,工程告竣,武则天命名其为通天宫。四月朔日,行亲享之礼,大赦天下,改元万岁通天。当年四月,武则天还将铜铸的九州鼎安放于明堂之庭。

  中宗即位后,神龙元年(705)九月,亲享明堂,合祭天地,以高宗配。开元五年(717),唐玄宗下诏将明堂复改为乾元殿。开元十年,复题乾元殿为明堂,但只接受朝贺而不行享祀之礼。开元二十五年,玄宗诏将作大匠往东都毁之,依旧改建为乾元殿。至此,武则天所建明堂彻底被清理。

  1986年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队在隋唐东都遗址上发现了明堂遗址,在今天洛阳的中州路与定鼎路交叉口东北侧。据《唐东都武则天明堂遗址发掘简报》称,遗址方位、形制、建筑特点都符合文献记载。

  二、武则天在明堂举行的活动

  明堂既是布政之宫,也是敬神之所,为武则天"至尊所居",是皇权的象征。大享明堂,是武则天当政时的重要政治活动。武周革命前,武则天五次大享明堂。永昌元年(689)正月元日,武则天第一次亲享明堂,大赦改元。太后服皇帝衮冕,执镇圭为初献,睿宗为亚献。两天后,御明堂接受朝贺,第二天布政于明堂,颁九条以训百官。次日,又亲御明堂,飨群臣,并各赐绢缣。垂拱四年(689)五月,武则天下诏亲自拜洛受宝图,于南郊祭祀昊天上帝后御明堂,朝群臣,命诸州都督、刺史及宗室、外戚拜洛前十日集神都。九月,武则天召宗室朝明堂。载初元年(690)冬正月(用周历,以十一月为正月)庚辰朔,武则天复亲飨明堂,大赦改元。二月,武则天又御明堂,大开三教讲论,内史邢文伟讲《孝经》,命侍臣及僧、道等以次论议。

  天授元年(690)九月,武则天在明堂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周。革命后,武则天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大享明堂的活动。天授二年(691)正月癸酉朔,武则天始受尊号于万象神宫。乙酉,日南至(冬至),大享明堂,合祭天地。以周文王及武氏先考、先妣配,百神从祀,并于坛位次第祀之。如意元年(692)正月,武则天享万象神宫,以魏王武承嗣为亚献,梁王武三思为终献,武则天自制神宫乐,用舞者900人。秋九月,武则天御万象神宫,受尊号,赦天下。长寿二年(693)春正月,武则天亲享明堂。长寿三年(694)秋九月乙未,武则天御万象神宫,受尊号曰金轮圣神皇帝。延载元年(694)正月丙戌,武则天享万象神宫。万岁登封元年(696)四月朔日,武则天又行亲享之礼,大赦并改元万岁通天。第二天,又御通天宫端扆殿,令有司读时令,布政于群后。九月,大享通天宫,以契丹破灭,九鼎初成,改元神功。神功元年(697)正月己亥朔,武则天享通天宫。圣历元年(698)正月甲子朔冬至,武则天大享通天宫,接受朝贺,赦天下改元,令每岁首元日,于通天宫受朝,讲时令,布政事,京官九品以上、诸州朝集使以上等礼列于庭。圣历二年(699)正月,武则天告朔于通天宫。秋七月,因年事日迈,担心自己的儿子皇太子李显、相王李旦,与诸武梁王武三思等人不和,令明誓于明堂。长安四年(704),武则天又始制令元日明堂受朝,停读时令。圣历元年(698)甲子朔冬至,武则天又享通天宫。

  实际上,从明堂建成,历经武则天称帝,从永昌元年(689)到长安四年(704),几乎每年元日、冬至都在明堂大朝大祀,明堂圣殿成为了正殿,成为了她的统治中心。

  三、武则天重视明堂的动机和目的

  武则天如此重视明堂,其动机和目的是什么?我以为有以下几点:

  (一)为了了却唐高宗没能建成明堂的遗憾

  武则天不仅倡导唐高宗封禅,也积极襄助高宗兴修明堂。唐高宗三次下诏建明堂,都没能如愿。作为妻子,武则天自认为有必要完成高宗的遗愿。除黄帝和夏商周三代国君外,帝王少有端居明堂的,究其原因,主要是不明制度,群臣纷争不休。因此,武则天坤纲独断,认为诸儒们关于明堂当在都城南偏东三里之外七里之内的说法是腐儒之论。武则天以为明堂不能离宫城太远,遂毁乾元殿而就地建明堂,雷厉风行,不到一年就建成了明堂,这充分展示了她的政治决断能力。

  (二)为了显示政治权威,巩固权力,为登基称帝做准备

  武则天早有称帝之心,但为使天下归心,她采取了种种办法,铁腕镇压李唐宗室的叛乱;拜洛受图,大封洛水和嵩山,宣扬天意;利用酷吏,铲除政敌和宗室;利用佛教,制造女主可以王天下的舆论。而创建明堂,是她做称帝准备的重要一环。明堂一说为周公所创,系帝王布政、祭祀、朝会之所。武则天建立明堂的用意就在于宣示她将在这里祭祀天地、祖宗,接受朝贺,发号施令,以图长期执政乃至登基称帝。明堂的建成赢得了不少赞歌,又恰在拜洛受图之后,刚好暗合"恭承天命",意喻武则天当君临天下,接受群臣朝拜。

  (三)为了巩固统治,以使大周长治久安

  圣历元年(698),凤阁侍郎王方庆的奏书中说:"谨按明堂,天子布政之宫也。盖所以顺天气,统万物,动法于两仪,德被于四海者也。"(《旧唐书》卷二十二《礼仪志二》)大儒成均博士吴扬吾、太学博士郭山恽也说:"今明堂肇建,总章新立,绍百王之绝轨,树万代之鸿规,上以严配祖宗,下以敬授人时,使人知礼乐,道适中和,灾害不生,祸乱不作。……告五时帝于明堂上,则严配之道,通于神明;至孝之德,光于四海。"(《旧唐书》卷二十二《礼仪志二》)武则天在明堂建成后的诏书中说:"夫明堂者,天子宗祀之堂,朝诸侯之位也。开乾坤之奥策,法气象之运行,故能使灾害不生,祸乱不作。……但敬事天地,神明之德乃彰;尊祀祖宗,严恭之志方展。……今以上堂为严配之所,下堂为布政之居,光敷礼训,式展诚敬。"(《旧唐书》卷二十二《礼仪志二》)这样就可以保证大周统治长治久安。因此,她每年都要在重要节日大享明堂,并且适时赏赐群臣、大赦天下,以笼络人心。同时祭祀神灵,严配祖宗,以上天之意威摄天下,以孝德感化人民,以明堂布政宣示政策,教化民众,同时还通过明堂告朔,敬授人时,颁布历法,极大地方便了农业生产。这一系列措施,无疑都起到了巩固统治的作用。

  (四)为了李武两家的安定团结

  武则天晚年最头疼的是皇位继承人问题,经狄仁杰等大臣的劝谏,考虑到自己死后配食、祔庙,遂复立儿子李显为太子。虽然平息了李武两姓长达八年的皇储争夺,但考虑到自己死后太子与诸武可能不相容,诸武"为唐宗室躏藉无死所",武则天就令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女儿太平公主,与诸武"誓明堂,告天地,为铁券使藏史馆"。(《新唐书》卷七十六《则天皇后传》)明堂立誓后,无论武则天与李显、李旦的关系,还是李显与武三思为首的诸武的关系,一时都融洽起来。

  (五)武则天作佛教转轮王的政治总部

  武则天修建的明堂,并非传统儒家所谓的正式的听政或布政场所,而是糅合印度和中国的君权观念,统一中印礼仪和宗教仪轨的产物。武则天把明堂作为她的"转轮王僧伽蓝",明堂、天堂依照"阿育王僧伽蓝"一寺一塔的规模,是武则天以佛教转轮王自居的明证。武则天的尊号中多次使用"金轮圣神皇帝"称号,就是最好的注释。

  (六)显示其"超女"心理的有效途径

  陈子昂《为程处弼庆拜洛表》称颂武则天说:"陛下恭承天命,因顺子来,建立明堂,式尊显号。……登封泰山,七十四主;明堂布政,无三数君。诚以陛下道冠古今,恩溢天地。"(《全唐文》卷二百○九)大名鼎鼎的唐太宗也没获得明堂布政之美。而每以前朝圣帝明王为比的武则天,自参政以来,常热衷于发挥古代盛事,封禅和明堂布政最能满足她的"谁说女子不如男"的超女心理。因此武则天在称帝、封禅、明堂布政方面,敢于冲破传统文化的偏见,做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展示了她非凡的胆略和政治才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