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导言 现在就得加入博客大军

财富博客 作者:(美国)罗伯特·斯考伯、(美国)谢尔·以色列 著;李宛蓉 译


  沟通是从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开始的,后来我们迷上广播媒体,现在又回归到对话。这是完整的循环。

  -特里·卡奇普尔(Terry Catchpole,卡奇普尔公司创办人)

  这本书将给企业与顾客间的沟通带来一场巨变,它讲述的是如何铲除双方互相了解与信任的障碍,最主要的是关于博客,迄今为止它是这场革命最有威力的工具。

  《财富博客》不标榜所提到的观点都能得到客观检验,不过我们倒是想尽力写得公平正确;我们是博客急先锋,深信那些希望与顾客更亲近的企业善用博客不仅做法明智,而且是必要之举。我们预测,在不远的将来,不愿意经营博客的公司,将遭到外界或多或少的质疑,人们会怀疑这些公司是否有不可告人之处,抑或公司老板担心员工会揭露什么不堪的内幕。说到革命,我们可不是危言耸听。从你的角度来看,目前公司的业务可能和以往没什么两样,公关人员照样挖空心思做文案,直销活动仍然力图从根本不想被打扰的受访对象中逼出2%以上的回函率-然而你可能心里也有数,这玩意儿愈来愈贵,而且愈来愈不灵了。诚如《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美国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和其他资料来源所述,就在昨天和今天之间,世界上每过一秒钟就多了一个博客,有的充其量是爱写日记的青少年和政治狂热分子的抒情管道。不过,确实有大量新崛起的博客谈的是商业。

  或许这类商业对话讲的正是你所关注的市场、顾客或产品。其实,如果今天人们还没有在博客里谈论你的公司,很可能过不了多久他们就会谈到了。假如你足够聪明的话,现在就该加入他们的对话,就算只是感谢那些赞美你的人,或批驳不符事实的评论,也绝对不虚此举;如果你漠视博客圈(blogosphere,这个词被用来形容所有博客串联起来的全球网络),你就无法得知人们在背后怎么说你,也不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东西,而他们也不会诚恳地站在关心你的事业与公司声誉的立场上向你建言。

  《财富博客》讲的是你应该如何加入对话,理由是什么,书里也告诉你应该如何"聪明经营博客"才能成功-重点不在于运用什么工具,而在于采用哪些策略以及明白背后的道理。本书阐述雇主为何应该鼓励中、高层管理团队的成员经营博客,以发自肺腑的诚挚之言谈论他们最熟悉的业务,来让外界更好地理解公司文化。书中将会解释,为什么好公司应该保护这些畅所欲言的员工,不让那些生性喜欢控制与集中管制信息的保守派监督者钳制他们。

  假如你选择加入对话,贵公司将能在这方面表现更佳,顾客也会更满意。获得顾客集思广益的协助,贵公司将能开发出更优越的产品与更优质的服务,将摒弃以往那些陈旧的营销战术,因为那些战术不仅不管用,而且会激怒目标对象。

  我们不能保证博客会让你变高、变瘦、变性感,我们早就听腻了这样的保证;我们能做到的是给你介绍一大堆从事博客营销、而且成效卓著的企业人物。这本书的大半内容纯粹是让成功的博客亲口讲述自己的故事。我们尽可能直接引用他们的话,如此一来,读者可以亲耳听听他们的见解,然后自己去做判断。

  有时我们也并不认同这些人所说的话,此时我们会诚恳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早先我们曾在自己的博客中发表本书的草稿,有些读者造访之后留下反对意见,我们也从中选出一些批评纳入本书。这些访客让我获益匪浅,他们是本书中许多故事的来源,也是帮我们检验事实、反映舆情的功臣,简而言之,是他们协助我们把这本书变得更精彩。我们希望书里的某些故事能适用于你和你的事业,不论你在哪里、从事哪行哪业。我们访谈的博客,从《财富》(Fortune)十大企业高管,到在家办公的自由撰稿人无所不包;报道的对象包括日本牙医、球队老板、演员,还有国际顶尖时装设计师。如果你现在是站在书店里翻阅本书,请不要客气,尽情地在各章节中寻找,看看这些顾问、技术人员、企业家、工匠、餐厅老板、律师、创业先锋、上市公司高管当中,有没有哪一位有关博客的见解对你有用;如果你正在网上冲浪,不妨到这个网站(https:// nakedconversations.com)去瞧瞧,读一读里面完整的访谈内容。我们针对大部分访问都提供了篇幅较长的版本,你可以从中确切了解受访者所讲述的故事的来龙去脉。

  请别误会:本书的确鼓吹博客,然而我们并没有忽略它的黑暗面。我们审视博客的风险与局限,如它的旷日废时、法律层面的缺失、负面批评,以及公关冲突、参与者惨遭老板开除、泄露竞争机密等。但我们提醒你,尽管如此,所有受访博客(超过100人)都认为这件事绝对值得去做。

  本书还勾勒了博客的"大未来"愿景:一方面,博客只是个工具;另一方面,在一场默默进行许久、正要猛烈爆发的沟通革命之中,博客却是发展至今威力最强大的组件之一。这场革命关乎企业沟通的方式,而且沟通对象不仅仅限于顾客,还扩及整个企业界-合作伙伴、供货商、员工、潜在客户、投资人和媒体等无所不包。

  广告、公关、官网都完了

  在博客出现之前,已经有许多涉及对话的通讯工具出现,例如电子邮件、手机短信、聊天室(甚至连电话也可以算进去),所有这些通讯工具采用的技术都能让人们直接、非正式地对话-博客不会互相提醒注意预测性陈述(forward-looking statements,指企业对发展前景的预测和展望,内含风险与不确定因素。-译者注)和侵犯知识产权等事宜,也不会互传可疑信息,譬如服用某种头痛药会使眼睛流血、衬衫较白的人婚姻比较幸福、在家除草的男性分泌较多睾脂酮(testosterone)等。

  博客纯粹互相对话,他们书写时会犯文法错误,讨论某个主题时思维前后跳跃,经常中途打断别人的话去问问题、提建议、挑战对方的主张,但这些对话却能在彼此之间建立起信任感。一位博客先驱戴夫·魏纳(Dave Winer)称之为"用真面貌对话"(come-as-you-are conversations),他也乐于见到博客上偶然出现的错别字,因为它们显示了对话的真实性,证明你所阅读的内容未经过滤,是出自真实人物的手笔。

  反之,博客与很多人一样,对官方发言人那种流畅精致的语言通常抱有怀疑的态度,他们会用"西装"(suits)之类的字眼来暗示内心的疑虑,意思是堂皇外表之下并无人性存在。发言人所使用的奇怪语言,我们称为"官方语言"(corpspeak),是糅合谨慎的法律字句与夸张营销语法的矛盾混合体。说官方语言的人是在有话想说的时候才发言,而不是在人们想倾听的时候发言,他们使用广告、新闻稿、网站等去"轰击"目标对象,手法简直骇人。

  人们为了躲避这类营销信息的骚扰,还得掏钱购买科技产品或在内心自筑过滤机制,譬如购买数字电视录放机(TiVo)和防堵垃圾邮件的过滤程序,然后营销人员又开发新技术去突破这些滤网。然而当顾客有话想对他们说时,同一批营销人员却采用诸如语音处理、网站常见问答集(FAQs)等技术和官僚措施应付顾客,或是以信息不足、人手欠缺的远程顾客服务小

  组来敷衍顾客,其做法无异于将顾客的意见消音,而且回避真人接触。一般人大多讨厌企业营销。有一家大公司的高级传播主管向我们坦承,他属下公关部门所印发的新闻稿,连他自己都不想看。他告诉我们:

  "内容只是一堆垃圾。"另外他还补充,"不过我们有一些真的很酷的博客。"我们发现,不论在大企业、小公司或家庭工作室中,普遍弥漫着这种反公司情结,这也就是博客之所以出现,同时变得举足轻重的关键原因,博客将变得越来越强大。

  这本书讲的是企业与相关对象站在同一高度彼此对话,其实这并不算真正的新东西,过去街巷里的肉贩、糕点师傅、蜡烛工匠就是这么做的,至少在他们的小店变成连锁店、加盟店、超级市场时,或是被他们亲手结束营业之前,就是这样子做的。不过在2000年,这一思想再度被点燃,一本叫做《市场就是谈话》(The Cluetrain Manifesto)的书横空出世,"市场就是对话"这一理念触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尤其是那些即将建构博客必备工具的未受雇用的软件开发工程师,以及那些纳闷为什么大量促销手法纷纷失灵的营销人员。

  《市场就是谈话》的作者说,真理大致是不证自明的。该书作者之一戴维·温伯格(David Weinberger)使用的电子邮件信箱便是以此命名(self@evident.com),我们都觉得非常贴切。

  《市场就是谈话》出版至今6年以来,博客领域发展惊人,已经开始渗透到三大洲的企业中。几个月之前,当我们开始制定出版这本书的计划时,大多数企业都以为博客会旋即退烧。而如今,许多企业主管和高层领导人都诚惶诚恐地意识到博客的威力,这就是进步,至少在我们看来是进步。著名作家、哲学家阿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曾说:

  "所有真理都必须经过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被冷嘲热讽;在第二阶段被强烈反对;到了第三阶段,却被视为不证自明而广为接受。"博客已经经过被否定和被许多人强烈反对的阶段,现在企业认为博客具有惊人潜力,开始以业务需求来建立适合自己的博客。

  别成了革命的牺牲者

  接受我们访谈的企业主与高层主管指出,他们明白改变是必须的,而旧有制度的表现不如他们的期望,这令他们感到紧张;大约10年以前,当因特网在他们周遭突然开始流行时,有些受访人也感受过相同的紧张。10年之后,很可能也有别的新玩意儿会出现,届时博客会变得像今天的因特网一样平淡无奇,那时候我们回顾来时路,一定会惊叹2006年时,博客曾经多么古老原始。

  不过,博客的对话能力有朝一日会过时吗?我们深感怀疑,然而现在它是第一项能够促成简单对话瞬间全球化的技术,也是第一个瓦解公司沟通集中管制、第一个对抗长久以来钳制沟通者的技术,而且它能消除许多地理障碍,解除世界各地的人们分享相同兴趣的局限。

  我们不太确定该怎么为这场信息革命命名,撰写《财富博客》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听见人们把这种现象界定为对话营销、开放来源营销、双向营销,甚至命名为街角杂货店营销。我们认为这些名称都合适,也许这也说明,目前还没有一个新名词可以概括此种新的营销方式,尚未有人找到贴切的名称,但是已经有太多人了解并关注其内涵。

  就像所有革命一样,这场革命也会造成伤亡。就眼前的形势而言,我们认为主要受害者会是那些主张保持现有单向、指挥控制、广播式营销的从业者(他们坚称保持现状没啥不好),也许这些人应该回家去问问自己家人,看看他们对电视广告、垃圾邮件、街头"牛皮膏药"的观感如何。我们预料这些营销手段将会销声匿迹,但这不是主张营销本身将会灭亡或应该灭亡,我们指的只是营销的传播层面,也就是"我们讲、你们听"的那个部分终将消失。

  我们相信,那些不顺应潮流的人,很快就会面临铁匠在上个世纪所遭遇的相同命运。当铁匠第一眼看见汽车时,心里必定对那笨拙的机械怪物暗中讥笑,当下可能还会继续举起强壮的胳膊用力以榔头敲击铁砧,脸上还挂着迷惘的表情,浑然不知自己和绝大多数的同行即将失业。

  我们提出诚恳的忠告-现在,就是加入对话的时机。博客的进入门槛极低,获利却很丰厚,何况博客的本意就是开心、好玩。

  如果这样的博客还能给你带来巨大的财富,那为什么现在还不加入呢?

  希望读者喜欢这本书,也请参观我们的博客(https://nakedconversations. com),并不吝赐教,我们永远欢迎精彩的对话。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