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111—114节

博弈圣经 作者:曹·国正 著


  111、一个新的发明从发明到应用,都有一个过程,它的价值的实现过程像似经历一个古董的过程。先有发明家自己疯狂的肯定,然后有众多人起来加以反对、抛弃。一段时间后又有人抬出来,给以赞赏、哄抢,最终成了宝贝。我说的粒子行为链是粒子的微观结构模型,因为它符合粒子行为的假想,它可以改变人的直觉,它可以导致在博弈中实质性的看法。事实证明,解读粒子行为链的状态,这是一个人类活动精美细致的表现,这是凭发明家的创造和想象才找到的出路,这个模型会让博弈参与人停止直觉冲动,粒子行为链的结构告诉你,粒子的哪一种特性会让你激动。如果你对我建造的粒子行为链模型感到可笑,我首先带领着你和更多的人齐声嘲笑这个理论。

  112、我们已经知道纳什的静态博弈参与人每一次出牌,都是生物的自由活动,所选择的背景都是自我安稳的生态环境,在这样的安全环境中不需要有竞争对手干扰,也是生物寻找有序的一种特性,但自然界内部的非线性特征让其无法得到满足。自然选择的结果表明,先出牌的决策人的行动由此产生了一个让人困惑的结果:没有竞争者,必输。

  人的头脑越热,越冲动,越显示出时间的紧迫和空间的狭小,他立刻成为焦虑的魔鬼。决策行为越简单,越可以理解博弈过程中的普遍性,这并不一定作为有说服力的证据。根据已确定的行为概率常数○33随时对预测的理论进行检验。

  自然界存在很多法则,复杂产生生命,简易性的原则才会有生命存在。那些非自然法则,才使人类在恶劣的环境中有可能生存下来,在博弈中慷慨地不按条理出牌,可能获胜。事物之间的组合、联系可以是很微妙的。很多科学家忽视了物理世界里的生物行为的重要性。另一个原因是博弈知识经济的匮乏,最后却产生了悲观和失误。

  我再说一遍,粒子的运动是生命的运动。

  113、我在前面讲到粒子行为链,三条链组成的平行膜,将是一个粒子结构的概率模型。美国科学院院士刘易斯·托马斯讲到:"在生物学上,从无序中理出秩序的是膜。"大部分人在博弈中的失败,都是等待偶然的结果,其实在这个膜上有许许多多的状态,押上筹码等待偶然,其实暗示着有更多的不可能性和不同的出路。我引用一个成语,叫守株待兔,任何人幻想大自然的恩赐,必定造成博弈惨败。

  114、1952年英国生物学家克里克发现了DNA分子的原子排列成一种"双螺旋"结构的形态,但是他很难说清楚病毒是生物还是非生物。我讲的粒子行为的两特性一法则,是粒子的三个原子吗?它们是怎样合成出来的?我们很想搞清楚,粒子是不是有多种行为结构。粒子每次都作了多种选择,当计算AB粒子时各自概率都是0.5,在实际博弈的操作中变得秩序混乱,每个人的选择最后都是负的结局,这个问题让人思索了若干年,想用一种方法组合出粒子的行为结构图,也许是大自然用一个绝妙的方式帮助我们解决了这个困难。一个粒子在一个规则的三次选择合成之后,在一维方向上向前伸展,这个侧链与侧链之间组合成平行膜,向前伸展的粒子行为就有了6种结构,我们寻找的不可逆性的粒子就在这个膜上明显的表现出来,6种结构会表现出不同的意图边界信息,在非连续性对抗中,提供给人们明确的机会,把多层次的选择记录下来,这个组合之后的有序现象出现了,这个模型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直觉意图。

  以往的决策,好像是猴子用计算机打字,打出来的段落绝大部分毫无意义。从平行膜上也可以看出不可逆,很少有复制,这也很容易理解保罗·戴维斯在《奇妙的量子世界》一文中说:"粒子行为的模糊性,使它能'觉察出'许多不同的线路。"粒子行为链组成的平行膜,在大量的记录中,宏观上显示出少量的有序和对称,这又符合自然界非线性现象。微观概念上又持续着内部结构上的自我改进、自我选择,该系统就这样持续有效地向下进行。

  这里面似乎没有什么机理可谈,就是简单的规则,每一个粒子,都是一个被杂交的生物个体,这种让粒子自由选择自身的微粒特性结构,更具有创造力。清楚地理解这一个简单的模型能够突显原来直觉判断AB粒子的位置,一多半会出现国,一小半会出现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