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的故事
读完故事我们会发现,挖坑和填土都不等于种树。在这里,职责也造成了一种“执行假象”。
我们绝大多数人在实际工作当中,做了自己职责范围内该做的事情,可是却没有得到可以交换的结果,如果我们一直抱着这样的态度,我们的工作就是失败的。
因为职责不等于结果!
我们发现中国大学里有一个现象,你如果去问大学里的每一位老师:“你们作出了什么样的结果?”
他们会答非所问地告诉你,他们已经做了他们职责范围里“应该做的事”--宿管科给你分配宿舍是“应该做的”,教务排课表是“应该做的”,老师上课是“应该做的”,给你的毕业证盖章是“应该做的”……
这些做完了,他们的工作就完成了,而学生获得好工作这个结果,却被他们丢了。
企业的语言一定是销售语言,销售部门也一定是公司中最重要的部门,因为销售离市场和客户最近。
如果从类比企业的角度来看,一个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就是这个学校的销售部门。 可是作为大学销售部门的就业指导中心,在学校里的地位并不高,起的作用也很有限,原因是什么? 中国的大学根本不理会销售!
毕业生这个产品是否合格,他们不知道,更不会花心思去推销自己的学生。
学校认为我上的课是国家规定的,我把我该讲的课讲完了,我的工作就做到完美无缺了。学生就业好不好,跟我一点关系也没有。
中国大学的各个部门都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可是他们的毕业生还是找不到好工作,他们的产品不合格,四年的时间生产了一堆残品、次品、废品,甚至是毒品。这种质量的学生还能堂而皇之地供应给企业,实在是一种很不负责的行为。
当你工作以后,来到企业,一定要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之外,清楚地知道自己能够给企业提供的结果是什么。
你有了这样的结果意识,就能比那些崇尚“结果不重要,过程才重要”、“只谈恋爱,不谈结婚”、“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的同学更容易获得高薪职业。
从上面三个故事中,我们明白了任务不等于结果、态度不等于结果、职责也同样不等于结果的道理。 如果你能够从现在开始,真正把结果思维贯彻下去,把结果的种子种到你的心里,你会发现你的人生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你会明白很多你以前不明白的事情,同时减少很多以前你摆脱不掉的烦恼。比如:
睡觉是任务,休息好是结果;
吃药是任务,治好病是结果;
跑步是任务,身体健康是结果;
考试是任务,掌握知识是结果;
约会是任务,找到合适对象是结果;
结婚是任务,家庭幸福是结果;
吵架是任务,解决问题是结果;
销售是任务,成交签约是结果;
上班是任务,创造价值是结果;
招聘是任务,找到合适人才是结果;
开会是任务,达成协议是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