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陀螺剧场挑战三重台

窥看舞台 作者:(日)妹尾河童


回顾旋转舞台的历史,感觉是“即使是特意打造的,只要难使用就会被淘汰”,后来却有人逆向操作,简直像下战帖一般,在昭和三十一年(1956)大胆兴建比“二重台”还复杂的“三重台”剧场。

该剧院就是在大阪和东京都有的“陀螺剧场”。建造者名叫小林一三,也就是“宝冢少女歌剧”的创始人。宝冢少女歌剧首演是大正三年(1914),十七位少女以宝冢温泉的脱衣场为舞台,演出了桃太郎故事的歌舞剧,题为《淙淙水流》,这样的构想真可谓独树一格。当时的宝冢位于远离人群的山间,在小林一三强推之下,阪急电车的路线拉到该地,看似有勇无谋的计划竟然实现了。在他的梦想中,早已勾勒出未来这条路线的繁荣景象。这位拥有实绩和远大浪漫志向的梦想家,宣告“要建造出明日的剧场”!其成果除了具备三重旋转舞台,舞台甚至向观众席突出三分之二,几乎成为圆形剧场,也就是说,有些观众会看到演员的背影。

不过,探究舞台历史,古代有希腊的圆形剧场,罗马时代和伊丽莎白时代也都有这类剧场,日本古早描绘歌舞伎小屋内部的图画中,也有差不多的结构,所以说圆形剧场的构想并非始于陀螺剧场。再者,多重的旋转舞台也并非全新设计。只不过当时的报道用了“明日的剧场”的词汇,让人感觉到有无限可能性,连我都不禁兴奋起来。当时的我才入行,成为舞台美术设计不到两年,听到这样的豪语,预感接下来的时代即将诞生“梦想剧场”,而自己能够躬逢其盛,忍不住就热血澎湃了起来。

当时各家报纸热热闹闹地报道:

“打破旧有的戏剧概念,与其称为剧场,不如说是体育馆,才能与如此宽广的舞台空间相呼应。剧院中的舞台机关不单是三重旋转舞台,每一环都可以各自旋转,速度也可以自由调节。此外,这三重还可以一边旋转一边上升或下降,电动操控,可以有三十六种变化。音响则完全采用立体声,各种世界首见的舞台效果均可呈现。”

至于我,怎能错过这个壮举,当然是前往大阪参观。当时的剧目,第一部是《舞俑剧·独乐三番叟》,第二部《惊悚剧·隐形犯罪》,最后的第三部是真正叫座的招牌剧《这就是陀螺剧场》。

第一部和第二部有些无趣,为了将“旋转”的特性纳入,戏剧性相对薄弱,舞台装置也让人觉得为用而用,看起来有点憋。还好,最后的《这就是陀螺剧场》除了宝冢雪组全体演员外,还加上宝冢之星和东宝之星,近两百位人物上场,几乎占满整座舞台,然后舞台开始旋转,升降平台升起又降下的效果超凡,立体音效环绕了整个观众席,初次体验让我兴奋极了。

舞台幕后工作人员哀叹,“这次的舞台机关有许多都是第一次使用,今天运转得不顺,这种效果呈现在观众眼前实在很羞愧……”觉得首演的完成度连及格边缘都谈不上。但是对身为观众的我来说,那些让工作人员深感挫折的失误我可是毫不介意呢。

在《这就是陀螺剧场》中,旋转舞台分三段向上旋转升起,中心平台隆起的高度达5米,光这个就够让我们这些观众看得津津乐道了。

隔天的新闻也带着祝贺的意味,对于公演佳评如潮。

“让观众惊喜不已,大大成功!立体近代剧于焉成形!”

“让人魂飞魄散的大旋转!来自四面八方的乐声!”

“观众感受到导演的用心!”

可是,我在返回东京的列车上陷入沉思。节目本身的确相当有趣,至于接下来要如何将戏剧要素延续下去,大概不是件简单的事吧?还有,所谓的“明日的剧场”,这个愿景虽然美好,又该上演些什么?要如何呈现?……

不过,对于当时还是小毛头的我来说,在担任陀螺剧场的舞台美术工作之前,有的是时间可以慢慢跟前辈们好好学习。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