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陈其美的谋士沈翔云(3)

温故(十九) 作者:刘瑞琳


针对冯自由的上述小说家言,《孙中山友人沈翔云史实考略》进行了较为严谨的学术考证。在落款时间为光绪二十六年八月也就是1900年9月的《劝戒上海国会及出洋学生文》中,张之洞反复劝告上海方面所组织的“国会”以及出洋学生,要忠君爱国,不要听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所宣传的“人人有自主之权”、“不受朝廷压力”的谬说;他的最为强硬的理由,就是危言耸听的亡国灭种:

若会匪鱼烂于先,各国瓜分于后,则中华从此亡矣,不能望其复有矣。神为之怨恫,祖考为之号泣,子孙为之窘辱灭绝,奴隶牛马,万劫不复,从康之祸,一至于此!

沈翔云在《复张之洞书》中回应说:“顷者奉到劝戒之文,反复数千言,语长心重,谆谆是告,呜呼!公诚狼狈不堪矣,既惧亡国大夫之诮,又羞蒙杀士之名,内疚神明,外惭清议,俯仰无聊,欲以自解,其情可悯,其用心抑苦矣。”

接下来,沈翔云反复向“平日守数千年文章诗赋之旧,傲然自负为通学,耳食一二西事,知之未全,便又自以为深通西学”的张之洞,讲解起了他自己所理解的西方文明价值观:“自由平等之理,在欧美各国,虽五尺童子亦莫不知之。故地球之上,苟称为文明国者,其宪法所载,必使人人有立会之自由权。”

针对张之洞的“以国家拱而奉之于朝廷,久而遂视国家为朝廷之物矣”,沈翔云还谈到了欧美各国代议制的宪政民主制度:

下议院者何?全国人民之代表者也。曷为之代表?全国人民不能人人入议院以议定其政事,故于人民中选举若干人以代议其事,所谓代议政体也。代议者,人民之权利不能以君主之威而使之不议,即不能以君主之威而使之无权。此所谓民权也。故议院者,为民而设,非为君而设。若出备采择,是专制国之顾问官,而议院不如是也。

但是,沈翔云在这封公开信中表现得最为大胆也最为激烈的言论,并不是基于他所宣传的“人人自由,人人平等”的文明常识,反而是基于自己根深蒂固的中国特色的刀笔思维和天谴诅咒,斥责张之洞在“北京破,满酋走”的情况下,依然“号于人曰,天下并未全乱”,是“诚昏昏不知外情者矣”。

沈翔云因为《复张之洞书》一举成名的同时,自然会引起被他斥骂为非人化、妖魔化的晚清政府当局的高度警惕。1900年11月14日,中国驻日公使李盛铎致电张之洞报告说:“励志会始自去秋,专为研究学问及译书而设,月聚一次,演说皆系学问,未及国事。惟本年六月有由鄂来东学生沈翔云赴该会演说,语多悖谬,刊入《清议报》。”

成立于1909年秋天的励志会,由来自上海南洋公学的留学生雷奋、杨廷栋、杨荫杭、富士英、秦毓鎏、章宗祥、胡泰等人,来自湖北的留学生戢元丞、王芳,以及来自梁启超创办的东京高等大同学校的留学生秦力山、蔡艮寅、范源廉、唐才质等人,共同发起成立。随着沈翔云、张继、陈独秀等人的陆续加入,励志会逐渐分化出稳健派和激进派。稳健派代表人物是章宗祥、金邦平、吴振麟、曹汝霖、胡泰、王芳等人;激进派代表人物有戢元丞、雷奋、杨廷栋、杨荫杭、富士英、秦毓鎏、张继、沈翔云等人。

由于当时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以“江、鄂学生最多”,李盛铎建议张之洞联合两江总督刘坤一,严饬留学生监督承担起“稽查约束”的责任。正是依据李盛铎的上述电报,张之洞于同年12月29日,向二品大员、湖北汉黄德兵备道、江汉关税务兼办通商事宜岑春萱发出公函,针对沈翔云等人的留学表现,要求岑春萱通过外交渠道照会日本驻汉口领事濑川: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