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韩复榘其人(4)

温故(十九) 作者:刘瑞琳


关于韩复榘被杀的真正原因,韩复榘的次子韩子华曾在《国家先锋历史》、《文史博览》等报刊上撰文,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在西安事变时,韩复榘发出的两封支持张学良电报,让蒋介石忌恨在心;同时韩复榘截留税款,还解散了整个国民党山东省党部、各县党部。这所有一切,激化了他与蒋介石的矛盾,蒋最终以“违抗命令,擅自撤退”的借口除掉了韩复榘。

亦文亦武非草莽

不少人认为韩复榘是一个不识字的一介武夫,实际上出身于书香门第的韩复榘的国学根底很深,他不但擅长书法,而且文章写得也很有文采。韩复榘幼时入私塾随父亲读书达七八年之久,其间就熟读十三经,能诗善文,尤以书法见长。韩复榘十几岁就能到县衙任“帖写”,以及后来投军后能受到冯玉祥的赏识当了司书,都要归功于他写得一手好毛笔字。韩复榘曾参加过滦州起义,1937年,国民政府批准在北京西郊建立“辛亥滦州革命先烈纪念陵园”,纪念碑的碑文《辛亥滦州革命先烈衣冠冢铭并序》,就是冯玉祥安排韩复榘写的。山东省从事多年文史研究的纪慧亭老先生断言:“韩复榘决非老粗,应属于旧知识分子范畴。”济南教育学院教授、当代著名学者徐北文曾发表文章说:“韩复榘在西北军以能诗文、擅书法发迹。他在山东主政后,把一些术士、僧道统统赶出衙门,并重用何思源、梁漱溟、赵太侔等新派文人。韩与张宗昌的不同,是由于文野之分。”“笔者年幼时曾瞻望其风采,颇有老儒风范,其诗亦合平仄规律,通顺可颂。”

曾受国民政府派遣,到山东工作过一段时间的陆立之,1994年在《炎黄春秋》上著文,谈到他与韩复榘接触后的种种感受。他说第一次见到韩时,“就感觉到世人是误解了他”。又说:“凭我个人观察,根据其人待人接物的各种姿态、其谈吐表白、其心态流露,我认为韩是一个不平凡的人。”“在当时国民党所谓‘儒将’中,还很难找到第二人。”

以上人物对于韩复榘的评价,或许有过誉之辞,但至少都能说明韩复榘确实颇具国学根底,即使可能算不上是“国民党中儒将第一人”,也绝对不是民间故事中说描写的是一介武夫,更不是“草包”。

韩复榘还是一名有勇有谋的猛将。1925年11月,国民军进攻天津,任国民军一军第一师第一旅旅长的韩复榘亲自率敢死队首先攻入天津,因此被升为第一军第一师师长兼天津警备司令。1928年4月,奉军十二个师攻河南,冯玉祥任韩为北路军前敌总指挥。韩率部击溃奉军,攻占北京南苑,成为第一支到达北京的北伐军,一时成为全国瞩目的风云人物,各报皆誉之为“飞将军”。

澄清吏治,绥靖地方

韩复榘主政山东后,很快改组了省政府,提出了“澄清吏治”、“根本清乡”、“严禁毒品”、“普及教育”四项施政计划。张绍堂、李树春、何思源等是他的主要幕僚。

在吏治方面,韩复榘规定政府人员都必须穿戴与士兵一样的布制服装,对政府人员吸食毒品惩罚很重,一旦发现,轻则革职,重则枪毙。他特别厌恶贪官污吏,专门设立了高级侦探队,对各部门和各市县进行明察暗访,定期直接向他密报。发现有贪污受贿官员立即逮捕,以军法处置,当时经常有一些贪污受贿的公安局长、县长被枪毙。韩复榘还给公务人员规定了严格的工作时间,规定省府机关每周进行三次朝会:星期一为“总理纪念周”,星期三为“勉励会”,星期五为“军事训练”。韩复榘和各厅长、省府委员轮流讲话,并常常点名,点名不到者定受惩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