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耿京起义军攻城掠地的过程中,文武全才的辛弃疾很可能并不满足于只是在幕后当当军师,摇摇羽毛扇,而是亲自投入过战斗。根据《菱湖辛氏族谱》所引用的宋元时期《铅山志》的记载,辛弃疾在北方有过“斩寇取城”的行为,至于他具体如何个“斩寇”法,就不得而知了。不过,在《宋史·辛弃疾传》中,倒是比较详细地记载了辛弃疾斩杀义军中一个名叫义端的叛徒的事迹。
这个义端是一个和尚,平时除了念经,还很喜欢谈兵论战,辛弃疾因此跟他有过一些交往。义端和尚见各地纷纷起义,抗金形势一片大好,于是他也拉起了一支一千多人的队伍。辛弃疾在加入耿京的义军后,就劝说义端也投奔了耿京。不料,这义端和尚是个投机分子,在义军里混了一段时间,大约日子过得不是很滋润,觉得这份职业没前途,就偷偷地开了小差,还顺手牵羊把辛弃疾保管的公章——义军的大印给偷走了。
这下子问题可大了,象征着统帅权威的东西给丢了,那还了得!耿京火冒三丈,大老粗的脾气一上来,也不管辛弃疾什么军师不军师了,指着鼻子就是一顿臭骂:你个秀才,交的啥朋友啊?居然敢偷走俺的大印!这个人是你介绍进来的,俺饶你不得,只能军法处置了!
辛弃疾心里这个郁闷啊:义端啊义端,你不想干革命了,要走就走吧,干嘛还阴我一道呢?干嘛还要做出这种危害革命事业的事情来呢?你这样无耻,那就不要怪我无情了!于是就向耿京说:主帅,请给我三天时间,逮不住这家伙,再砍我的脑袋也不迟!耿京说,行,那就瞧你的吧!
辛弃疾想,义端拿了义军的大印,有什么用?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家伙肯定是贪图赏钱,把大印送到金营里去了。于是他就单人独剑,纵马往金军驻地方向飞奔,果然在路上截住了义端。
义端一见辛弃疾,便吓得滚下马来,他说:“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宋史·辛弃疾传》)“青兕”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青色犀牛,体型很大,重量在千斤以上。义端这话的意思是说:我知道老兄你的真身是一头青色的犀牛,力大无比,要杀我是小菜一碟,但是求求你放过我这条小命吧!
义端为什么说辛弃疾的真身是头青色犀牛呢?传说辛弃疾早年曾经碰到一个仙人,那个仙人看出了辛弃疾的本来面目是一头“青兕”。世界上自然是不会有什么仙人的,青兕投胎变成人形,那就更加荒诞,只能属于魔幻小说的创造了。不过,义端当时之所以顺手搬出这种“仙人”的说法来拍辛弃疾的马屁,救自己的命,大约也跟辛弃疾杀气腾腾的样子有关。辛弃疾成年后的身材长相,据他后来一个名叫陈亮的朋友的形容,是“眼光有棱,足以照映一世之豪;背胛有负,足以荷载四国之重”(《龙川文集》卷十),意思是说,他的目光炯炯有神,锋芒逼人,可以照映天下的英雄豪杰;他背上的肌肉很厚实发达,象天生的一个垫子,足够承载全世界的重量。这话虽说是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但它至少可以说明,从小就习武练兵的辛弃疾,身材体格确实是相当雄壮英伟的。直到老年,另一个朋友刘过还形容他“精神此老健于虎,红颊白须双眼青”(《龙洲集·呈稼轩五首》)。这么大的块头往义端面前一站,两眼一瞪,那模样估计跟一头红了眼的犀牛也差不了多少,义端自然会吓得魂飞魄散,软作一堆,只能跪下来求饶。但这个时候,辛弃疾哪里还管他这些鬼话?宝剑一挥,便结果了这叛徒的性命,搜出大印,往义军的大营飞奔复命去了。
这次事件,使辛弃疾在义军中声名大振,耿京对他也更加看重。他是“青兕”所变的说法大概就是这时候流传开来的。既然这头“青兕”杀起义端来是这样的快、准、狠,那么尽管没有他如何“斩寇取城”的详细资料,我们也不妨尽情地发挥一下想像力,或者把《说唐》、《说岳》等等评书里面若干热闹的打斗场面照搬过来,大概也不算太过分。
在辛弃疾等人的策划和支持下,以耿京为主的山东义军在完颜亮南侵后不久发展到了全盛时期,曾经集合三十多万人马向济南和淄州(今山东淄川)发动大规模攻击,并且实施了救援海州(今江苏连云港)的军事行动,解除了金军对另一支以魏胜为首的起义军的围攻。接着,又配合南宋负责海路防务的将领李宝,在胶西陈家岛大败金国水军,粉碎了完颜亮由水路入侵江浙的图谋。
但是,到了这年十一月份以后,义军所面临的形势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