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朱永新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6)

中国的困惑 作者:王鲁湘


朱永新:就是帮助他成为他自己。

王鲁湘:所以我们老祖宗造字是很有智慧的,教字一边是个“孝”,一边是个“文”,孝文为教。

朱永新:还有一种解释,根据象形字,上边是一个“爻”,表示经典,要读书;下边是一个“儿”字,表示要用经典来教育他;右边是拿着一个棒子,就是要训导、监督他。

王鲁湘:阅读的重要性应该更多地受到大家的重视。可事实上,教育又确实受到应试教育、题海战术等刚性的约束,这种东西怎么突破?

朱永新:做减法。首先要提高课堂教育的效率,现在的课堂安排得太满太多,完全没有必要。实际上大部分课程是可以通过学生自学完成的。很多教学改革鼓励老师要减少课堂讲课的时间,无论是过去江苏的洋思,还是山东的杜郎口,都规定老师在课堂上讲课的时间不超过十五分钟,其他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学习、练习。你以为孩子看不懂的东西他都看得懂,你以为孩子不会做的事情他都会做,要把学习真正地交给孩子,让他自主地学习。这样就把时间省出来了,大量的阅读孩子就能完成了。我们新教育现在有500多所实验学校,100多万学生,都在做这种努力。教育部的新课程改革也把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加大了,包括最近一次高考制度改革也大量增加了阅读含量。

王鲁湘:还有一个大家比较关注的争议话题是教育市场化问题。有人认为大学是提高性的教育,它的产业化模式与较高的费用恐怕是不可避免的。

朱永新:大学应该分类,一种是公办的、公益性的大学,是政府投入的,收费很低的,甚至对优秀学生是免费的;另一种是面向市场的营利性大学,这类大学也应该被允许。民办大学可以办成营利性的,也可以办成非营利性的,可以根据市场进行选择。解放前很多优秀人才都选择去读师范,因为师范是免费的。所以大学要多元化,不能用一种模式去办大学。

王鲁湘:有一个叫“标准文学小青年”的网友说,前两年素质教育呼声高的时候,我们学校曾取消了晚自习,但发了比平时多一倍的卷子;曾取消了张贴分数榜,但学生都排队找老师问;还火了一个“新概念”,造就了一批无须考高分就能上名牌大学的少年作家。后来风声没那么紧了,学校、家长、老师都松了一口气,又开始了平常的勤奋生活。这个历程对于习惯应试教育的我们,像是做了一场梦,梦醒了现实仍旧没有改变。将教育分为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对立的两面是否合理?如果要推广素质教育,科学的考试机制又该怎样来安排?

朱永新: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本来不是对立的。真正好的素质教育不应该害怕考试,关键是要改变考试制度,让考试制度在认识人才、选拔人才上更倾向于人的综合素质,而不是偏重于记忆和知识。比如变一次考试为多次考试,变单向性考试为多元化考试,让不同的人才脱颖而出,现在的考试只有一个标准是不对的。美国很多大学招中国留学生,不要成绩最好的,而是综合看你有没有参加公益活动,有没有去做志愿者,有没有参加俱乐部,在俱乐部里有没有做领导。他们需要看你的特长、你的经历,你的经历越是多样,作为人才的可能性就越大。我们的考试制度、录取制度如果能够逐步地和这样一种理念接轨,相信我们的学生也不会往一条路上走,不会往一个分数堆里扎。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