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爱书人手记》 香港1949-1960,曾经的淘书天堂

我读2 作者:梁文道


也许没有人会相信,香港曾经是一个淘书天堂。1949年到1960 年那段时间,香港有很多旧书店。旧书泛滥不难理解,1949 年以后很多人南逃跑到香港来,生活都成了问题,还读什么书?于是就有一批批的书流散到市场上。那时候的旧书店专卖这些书,里头五花八门什么都有。同时,因为政治问题,很多老作家的书当时已经没有办法在大陆出版了,只好拿到香港来翻印,香港书市上一时又涌现了很多新书。

就是这一时期,孕育了一批我们今天看起来非常幸运的藏书人,比如《爱书人手记》的作者许定铭先生。许定铭曾经是个文学青年,尤其喜欢现代主义的文学创作,对20 世纪60 年代之前的出版物非常着迷。刚开始他只是想做一些文学史料方面的考证研究工作,没想到由此慢慢成了一个藏书家。

《爱书人手记》是一本图文并茂的散文集,讲述了作者的各类藏书,其中一些书的价值不在内容有多好,而是它们本身带有时代的印迹。比如1950 年出版的《南洋散文集》,编选了当时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华文作家的散文,两年之内就卖出一万册,非常畅销。当时香港的人口才不过一百万,等于每一百个人里就有一个人看了这本书。其实此书的主要销路在南洋,在港编印出版,再运回新马去卖。这是当年为大家所习见的一种现象,因为当时新马等地,尤其马来西亚已经不支持出版华文读物了。

从一些爱书人的角度看,这本书最有意思的地方还是描写了当年淘书的盛况,还特别介绍了一个有趣的人物--何老大。何老大何许人也?据说他1949 年之前当过国民政府的国大代表,到香港之后,开始专门做旧书生意。可是他的卖法很聪明,他先在偏远的地方租一个仓库,把收回来的旧书扔在里面,卖的时候再一捆一捆扎好,开车运到九龙市区,专门找那种生意不好快要关门的商店,利用这些商店重新出租之前十天半个月的空档做买卖。

这种情况之下,当然不可能张罗出一个像样的旧书店来。那书怎么卖呢?一大捆一大捆堆成小山放在那儿,如果来买书的话,就得在书山里头翻来翻去。何老大还有个规矩,所有书都不拆开卖,必须整捆拿走,一捆一捆算书钱。问题有些书排得很乱,书脊有的在这边,有的在那边,老得转来转去地看。

香港很多老一辈的藏书人都有在何老大那儿淘书的经验,我生得太晚,没赶上,但是许定铭提到的另一个地方--香港庙街,我中学时候曾去过。庙街卖的东西大多很便宜,以前一些旧书摊现在大多变了味,绝大部分卖色情书刊了。不过现在还有多少人去买色情书刊呢,大家都上网看了。因此可以想见,这地方也大都破落了,只有一些上了年纪又不习惯用电脑的老先生也许会去那里翻一翻。

其实这种地方也常常能找到好的文学书,很多书店过去都是正经专卖现代文学的,有很多民国的平装书。但是一天到晚卖叶灵凤和施蛰存,生意撑不下去,怎么办呢?于是开始卖色情刊物,不由自主越卖越多,最后变成色情刊物占九成文学读物占一成。

虽说爱书人逛这些摊子的目的未必是色情书刊,但被人看到来这里也许会尴尬吧。许定铭那时在学校当老师,被学生看见了怕要误会。我当年也是,不过我是学生,怕被老师看见,而且我是两种书都看,被看见了也不冤枉。

现在许定铭已经退休了,成了一个职业爱书人,可以天天买书,而且他还干了一件很多爱书人都想干但真的干了就要后悔的事:开书店。开书店的念头我也动过,觉得家里书太多了,不如开家书店吧,但这种生意通常是要赔钱的,为什么?你开店卖书,如果进来好货,还会舍得卖出去吗?到最后书店所有的书都变成了自己的藏书。

(主讲 梁文道)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