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生涯一蠹鱼》 三更有梦书垫脚

我读2 作者:梁文道


台湾的旧书市场这几年逐渐衰落了,不过有时去台北旧书店逛一逛,还是能发现不少有趣的东西。比如两蒋时期的一些禁书,明明作者有名有姓,偏偏要把人家的名字改掉。我就见过一本朱光潜先生的《悲剧心理学》,台湾版本作者的名字变成了“朱潜”。为什么要篡改人家名字?很简单,当时所有大陆学者都是“流匪作家”,他们的书是不能出的,出的话要么改作者名要么改书名,或者二者都改,总之各式各样、无奇不有。

台湾也有不少出名的旧书藏家,我特别喜欢的一位傅月庵先生,文笔很好,是资深的作家、编辑。早在十几年前,台湾刚刚兴起网络书店的时候,他就应邀给人写专栏,写得妙趣横生,后来结集出了书,最早一本是《生涯一蠹鱼》。“蠹鱼”是蛀书虫的意思,由此就可知他对书的痴迷了。

《生涯一蠹鱼》讲作者当年怎样在台北逛旧书店,一般人读了会觉得他那种逛法真是让人吃惊。傅月庵大学念的是工科,自己却更喜欢文艺,念书之余唯一的乐趣是去逛旧书店。有一回,他发现了一套非常漂亮的日本文学名著《源氏物语》,是日本大作家谷崎润一郎[1] 用现代日语译过的,精装二十本,雪白的封面还用木匣装着。

傅月庵一见倾心,觉得这套书太美了。那时候他还不懂日文,只是觉得这么美的书混在一堆杂七杂八的色情书刊里实在是唐突佳人,于是狠狠心,把一个月的零用钱全花了,搬了书回家。可是搬回去放在哪儿呢?一个大学生能有多大空间?他连张书架都没有,只好放在床上,起初当枕头,可是太硬枕着不舒服,后来就包起来拿去垫脚了,所谓“三更有梦书垫脚”是也。

他的《蠹鱼头的旧书店地图》也很有趣。这本书分门别类介绍了台湾各地的旧书店,而且对每一家有独特风格的旧书店都请来台湾著名画家陈昭仪配上插图,把店里的格局仔细画出来。他还详细列出一个人出门猎书的时候都应该带些什么。有人说,买书还有这么多讲究吗?有,我觉得这一点每一个爱书人都有体会,就是淘书的专业装备。

比如专门逛旧书摊的人夏天应该是这副模样:夹着一把雨伞--台湾地处东南亚,夏天多雨;准备一个大背袋,里面装着水壶和面包--因为一旦逛起书店没空吃饭或者一时忘了吃饭,可以随时拿面包充饥。冬天的时候呢,当然保暖工作是要做好的,然后不管什么时候一个尽可能大的购书袋是必不可少的。

《访书姻缘》这篇文章谈到,为什么淘旧书能带给人那么多乐趣呢?首先是有一种捡到便宜的心理,旧书的定价往往不过新书的一半。其次,从精神上说,会有一种奇怪的缘分。天天逛旧书店,偏偏那天没去的时候有一本好书散出来,被别人得了去,那就说明这本书跟你没有缘分。买旧书总会有很多遗憾,要抱一种随缘的心情,得到了固然高兴,得不到那就由它去吧。

(主讲 梁文道)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