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中国人、东亚人比白人更聪明吗(1)

天才是训练出来的 作者:薛涌


中国人、东亚人智商超过白人之说,目前在西方非常流行。这种流行概念,绝非空穴来风。

让我们看看几个基本事实:

1966年读高中毕业班的美籍华人,参加“美国的高考”SAT的比例要比一般的美国白人多出67%。按说这种普遍的参与使这个华裔“高考群体”远无白人“高考群体”那么精选。但是,两个群体的考分大体相当。

到了1980年,1966年的高中毕业生到了32岁。在这代人中,华裔成为专业阶层、管理阶层、技术阶层的机会,要比美国白人高出62%。

亚裔美国人占美国人口的2%(这个比例因对亚裔的界定而和其他统计有所不同),但2008年赢得西屋科学奖(Westinghouse Science Fair) 的5位学生竟全是亚裔。

目前亚裔占了哈佛学生的20%,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生的45%。

纵观近年来SAT成绩的历史,亚裔提高速度最快。SAT三门相加的总分为2400。2007年亚裔的平均分达到1623,白人为1581,拉美裔为1364,黑人为1276。普林斯顿的社会学家ThomasEspenshade分析了10所精英大学的资料后得出结论:进同一所精英大学,亚裔要比白人学生的考分高出140。

根据美国最新的统计,亚裔有50%受过大学教育,白人只有31%,黑人为17%,拉美裔仅仅13%。教育和生活水平密切相关。亚裔的平均寿命高达87岁,白人为79岁,黑人73岁。在密西根州则更极端。那里的亚裔平均寿命高达90岁,白人为79岁,黑人73岁。2006年的人口统计显示,亚裔的中等个人收入在各种族中最高,甚至略高过白人。

前《华尔街日报》专门负责教育报道的记者Daniel Golden于2006年出版了颇为轰动的著作《录取的代价》,称亚裔为“新犹太人”。这主要是因为亚裔学生和二战前的犹太学生非常相似:第一,他们卓越的学术表现让白人主流社会望尘莫及;第二,白人主流社会,特别是美国的精英大学,一直对他们想方设法进行打压。在战前,美国的各名校都竭尽全力对付所谓“犹太人问题”,因为犹太学生的考试成绩太突出,大有占领常青藤之势,逼着各校制定犹太学生的指标,对之进行封顶。如今犹太人已经融入白人主流社会,不仅不再作为另类歧视,而且还因为其传统的经济政治资源被许多大学所追逐。但是,亚裔则多来自普通家庭或弱势阶层,无权无势,许多学校都有着对亚裔进行封顶的秘密指标。

“亚裔美国人”这个词汇,大致起源于1970年代。当时民权运动已经开花结果,以种族平权为目标的“积极行动”政策,使各大学在录取中对少数民族学生予以一定的照顾。一些华裔和日裔的学生,开始用“亚裔美国人”指代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地区的移民后代,试图把自己包括到“积极行动”的受益者中。1977年,联邦政府用“亚洲和太平洋诸岛”作为统计概念,把来自东亚、东南亚、南亚、太平洋诸岛的移民之后归为一类。但是,这一“亚裔美国人”群体很快就在学术上显示出优异,进入大学的比例剧增,在美国社会引起反弹。1984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看到亚裔已经占了新生的1/4,就宣布亚裔不再享受“积极行动”的优待。随后,伯克利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采取秘密的配额对亚裔学生人数封顶的政策就成了公开的秘密,并招致联邦调查。伯克利的校长出来为亚裔学生人数减少而道歉。

1990年,联邦调查得出结论,洛杉矶分校数学系的研究生课程确实对亚裔申请者有歧视。同时,美国教育部民权办公室也报告哈佛对亚裔的录取比例明显偏低,尽管亚裔的成绩偏高。

特别是来自加州的亚裔和计划读生物专业的亚裔申请者,录取率特别低。哈佛知道在分数上亚裔高人一筹,只好说亚裔的“个人素质”低于白人学生。但是,因为亚裔在哈佛学生中的比例从1979年的5.5%上涨到1990年的19.7%,联邦调查人员不认为哈佛对亚裔人数有着封顶秘密配额。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