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三马同槽”的预言(2)

万年歌 作者:雾满拦江


我们来看看刘备的艰苦创业历程吧。

刘备,少年丧父,和母亲靠贩草鞋和织席为生。十五岁,刘备赴九江太守卢植处求职,与辽西公孙瓒是同事,他对公孙瓒极尽奉承恭敬,以兄长之礼事之。此后刘备捞到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据说是两个善良的大商人赠送的。刘备有了钱,就有了自己的人马,包括关羽和张飞都是在这时候去那里谋职的。

战黄巾,刘备立功,朝廷封他为安喜县尉。刘备去求见督邮,督邮要求预约,刘备大怒,冲进去把督邮暴打了一顿--《三国演义》把打督邮的事儿算到了张飞的身上,实际刘备才是一个暴脾气。

打了督邮,刘备弃职而逃,后来转入下密县,当上了一名衙役,这职位太小了,不对胃口,他再次弃官而走。刘备时来运转,当上了高唐县令。可是黄巾军又杀来了,刘备一路狂奔,黄巾军硬是没能追上他,可见脚程之快。

逃得性命后,刘备就去找前同事公孙瓒,公孙瓒帮他找了份平原县县令的工作。可当地有个叫刘平的,认为被这个大耳朵管着是人生最大的耻辱,就花钱雇请刺客去刺杀刘备。那刺客拿了钱,又来到刘备这里做了个人情,估计刺客走时刘备送他的礼钱少不了。

此后刘备又神秘地弄到人生的第二桶金,招募了一千名士兵,活捉了几千名老百姓,这些倒霉的百姓被枪尖顶着冲锋陷战,于是刘备就有了几千人马。有了人马,也就有了野心,刘备一口气杀到徐州;不幸遭遇到悍将吕布,他的老婆孩子被吕布逮了去。

老婆孩子丢了,但这时刘备活捉老百姓的本事越来越大,一口气逮了10000多名老百姓,强迫他们向吕布发起自杀式冲锋。冲锋的结果,是刘备单身逃走,跑到了曹操那里求职。

曹操替刘备杀掉了吕布,夺回了老婆孩子,然后又替刘备申请了左将军的工作岗位。汉献帝密写衣带诏,想让刘备替他干掉曹操。刘备也不傻,当即借出差的机会跑掉了,参与衣带诏的另几人伏法。

此后刘备就在徐州地带流窜,杀死徐州刺史车胄,抓了几万老百姓当部下,闹得越来越大,结果引来了曹操。曹操一到,数万百姓趁机逃之夭夭,刘备的老婆孩子并关羽都成了曹操的俘虏。此后刘备在袁绍处吃饭,日子过得相当艰难。

袁绍被曹操攻破,这时候刘备已逃到了刘表处。这期间刘备找来了诸葛亮帮忙,诸葛亮也是抓老百姓的天才,两人凑在一起,逮了十数万的老百姓。这十数万人迎战曹操的五千骑兵,战斗一打响,老百姓就炸了窝。刘备再次扔下老婆孩子,只带了诸葛亮、张飞和赵云,夺命狂逃,逃到汉津。后面曹操追来,刘备眼见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幸好这时千里走单骑回来的关羽带水军打此经过,救了众人一命。

《魏略》上说,刘备的儿子阿斗于乱军之中被人贩子捡到,卖给了扶风人刘括;刘括拿阿斗当自己的儿子,还给他娶媳妇,生下孩子……这段记载导致了赵云无功可立,不利于蜀汉英雄的形象塑造,因而被罗贯中舍弃。

《魏略》还否认了三顾茅庐的真实性,说是诸葛亮自己找到刘备处求职,刘备和他不熟,就让诸葛亮跟一群服务生打杂,后来偶然交谈,“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这段记载和诸葛亮的个人简历合不上,从此也再无人提起。

再后来,孙权发威,火焚曹操战船,逼退曹操,刘备趁机进入四川,一路攻城略地,割据川蜀。

这就是刘备的创业历程,其实际艰难程度比小说《三国演义》中所渲染的有过而无不及。这是地地道道的英雄创业史、血泪史,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当个皇帝还不行吗?

反观曹操,这厮顺风顺水,让人看得气苦憋心。

曹操一出世,父亲曹嵩就已经是费亭侯了,曹操属于地地道道的高干子弟。二十岁时,曹操举孝廉,做郎官,升县令,任骑都尉。此后冀州刺史王芬秘密联系人马,想要废掉汉灵帝,曹操也是这个集团中的一分子;未几事败,王芬等人被杀,曹操却加官进晋爵,升典军校尉。董卓入京,废旧天子,挟新天子以令诸侯,于是曹操潜逃回乡,变卖家产,组织起了自己的军队,与各地诸侯合兵一处,进攻长安。

曹操进入山东境内,于兖州俘获了一批黄巾义军;曹操收编了其中的精锐,号“青州兵”。几年后,长安乱,献帝东迁,过黄河逃到安邑。曹操迎驾,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的个人简历写到这里就已经到达了事业的顶峰,这时候刘备正惶惶如丧家犬满世界流窜呢。

看看刘备的历程,多不容易。再瞧瞧曹操的发展,实在是太容易了。正因为曹操付出的成本太低,所以其德行不足。若不能够挥师百万,杀人盈野,这天下之人是万万不肯心服他的。一面是孙权割据江东,一边是刘备自立于西川,而曹操要想继续修德,就必须要击溃这两支武装力量。

这个活不好干。

现在我们知道,发布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种舆论的,正是刘备和孙权这俩活宝,因为他们希望这个世道混乱,唯其混乱才是他们的机会。他们必然要否定曹操的权威,否则,他们自己就是叛乱者了。

民众在这一点的选择上是非常具有理性的。只要能够击败曹操迈向皇权之路,就意味着民众的自由和成功。归根到底,是出自于对皇权的恐惧与不认可。

曹操对此是心知洞明的,所以他在死前说:“获罪于天,无可祷也。”于是曹操散履分香,从此辞世。

曹操死了,其子曹丕接掌了军政大权。考虑到曹操对朝野的压制,要想逃过政治清算带来的倾家灭门之惨祸,曹丕只能是一条道走到黑--登基称帝!

曹丕基登得实在太仓促了,摆明了的是德行不够;更让人闹心的是,曹丕的心思还不在正地方。

魏武帝崩,文帝悉取武帝宫人自侍。及帝病困,卞后出看疾。太后入户,见直侍并是昔日所爱幸者。太后问:“何时来邪?”云:“正伏魄时过。”因不复前而叹曰:“狗鼠不食汝余,死故应尔!”至山陵,亦竟不临。

看看这个曹丕,父亲一死,他就把父亲宠爱的美姬妃子全部接收了过去。

越是心理肮脏的人,对别人的要求也就越苛刻。曹丕自己这样倒也罢了,偏偏他容不下别人。左将军于禁战败被关羽俘虏,后来孙权夺取荆州,放出于禁,让他回去。于禁须发皓白,形容憔悴,曹丕安抚了几句,就打发他去曹操的祠堂看看。于禁到了一看,发现墙壁上绘着关羽水淹七军、于禁跪地乞求饶命的图画,最后郁闷而死。

这个皇帝心眼实在是太小了。虽然心眼小,可曹丕也做了7年的皇帝,然后轮到了他的儿子明帝曹叡。这个皇帝是个典型的人格分裂。当年,曹丕带着他一起狩猎,见一只母鹿正带着小鹿,于是曹丕自己射母鹿,让曹叡射小鹿。曹叡当场落下了眼泪,曰:“陛下已杀其母,臣不忍复杀其子。”曹丕大惊,丢弓在地,就下决心把皇帝宝座传给这个善良的孩子。可曹叡一旦有了权力,却是一点也不善良了:

(曹叡)性严急,常以轻微之过而致人死罪。督修宫室,限期完成,至期未成者,亲自召问,或有言犹在口,身首已分。

景初元年,与郭夫人同游后园,禁左右不得宣。毛后知之,问曰:“昨日游宴北园,乐乎?”叡以左右泄之,所杀十余人,赐毛后死。

这个魏明帝,分明是个反社会性人格,对别人怀有强烈的仇恨,每天只管恣行杀戮。文帝不文,明帝不明,曹操的后人都有点败家子的风度。

曹叡死后,他8岁的儿子曹芳在司马懿的辅佐下登基,这孩子十岁就已通读《论语》,可他白读了,每天从宫外找来一大群男男女女,一起玩变态色情游戏。也不想想,曹操辛辛苦苦积攒的那点德行家底,经过前面两代人的祸害,早已空无一物,他哪还来得本钱腐化?家里的德行消耗光了,别人不再拿你当回事,遂有司马懿发动军事政变,废掉了曹芳,扶立曹髦。

曹髦有个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习惯,最喜欢的就是找来儒生提问,一直把儒生们问得翻白眼为止。

曹髦:“为什么会有《易经》这样的书?”

儒生:“易是变易的意思,这本书是刻画万事万物规律的。”

曹髦:“《易经》是怎么来的?”

儒生:“是伏羲氏在燧人氏的图上找到了灵感……”

曹髦:“那为什么不说是燧人氏制作了易,却说是伏羲氏呢?”

儒生:“……这个……不清楚。”

曹髦:“圣人也有不足吗?”

儒生:“知人者智,圣人也是有不足的。”

曹髦:“有不足那还叫圣人吗?”

儒生:“圣人之所以被称为圣人,不是他们没有过错,而是因为……”

曹髦:“既然有过错了,就不能再说他们是圣人了,对不对?”

儒生:“……可能……也许……恕臣下愚味,玩不过陛下……”

曹髦在历史上留下来的就是这样一些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他不知道的是,这些问题的答案需要在他的人生中去寻找。既然他不肯这样做,必然就会发现这样一条游戏规则:给别人添麻烦,远比自己解决麻烦更有趣的多。

有一天,曹髦给大将军司马昭添个大麻烦。于是,后来司马昭这样说道:“高贵乡公率领侍从兵马,拔出刀剑,擂动战鼓,向我的住处冲去。我害怕,害怕高贵乡公有意外,严令将士不许伤害他,但是意外还是发生了--太子舍人成济冲入兵阵刺伤高贵乡公,使他致死……闻讯后,臣惊痛哀伤,心中如绞,不知该去死于何地……”看这司马昭真是太痛苦了,他痛苦得连死的地方都找不到了。

公元265年,司马昭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地方去死--他家中那张最舒适的榻上。

这年,魏元帝曹奂强烈要求禅位于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司马炎拒绝了三次之后,才勉其为难地登基,是为西晋开国皇帝--晋武帝。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