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独立=买房?是谁在让我们拜金(4)

无法独活:致喂大的年轻人 作者:王千马


从社会历史发展看,拜金主义的被误读与市场经济规则有关。1919年,鲁迅和周作人花了3675元买下八道湾11号一座“三进的大院子”。1924年,花了不到1000元买下阜成门内西三条的一套四合院。按照米价折算,八道湾房产约值7万斤米,折合现在人民币约14万元,西三条四合院折合约25万元。鲁迅的收入,包括教育部月薪300元及其他稿费、讲课费。八道湾房产约需鲁迅一年工资,而西三条四合院只值两三个月工资。据著名社会学家陶孟和先生主持的调查,1927年北平小学教员月薪38元至50元,买一套较小的四合院等于两年工资的价格,小学教员即最普通的工薪阶层。(据洪振快《历史上的北京房价》)还有人研究,虽然当时上海的房价比北平要高很多,但中档地段一个平方米的房价也没有超过60银圆。

拜金不拜金看来是一个伪命题,买房不买房才是个真命题。社会平均收入和房价的比例是衡量购买力的指标之一。鲁迅算是特殊的高收入人群,如果我们只是跟小学老师这样的工薪层比较一下,也可以看出现在承受的购买力相对房价是历史上从没有过的,这些问题跟政府土地政策、社会经济制度和分配规则紧密相关。如果我们能得出80年来人们的平均生活水平大幅上升的结论,自然就得出了买了房子才基本不错的结论。如此推导,三十而立真的是“买房而立”?倒回到20世纪30年代,并没有一种主流言论说买房子是基本生活水准的。横向对比欧美和日本韩国,也从没有我们现在对房子车子的需求这么“基本化”“年轻化”。那么拜金实际上就变成了个人无法不通过金钱获取“基本保障”的问题,而不是空谈对金钱崇不崇拜的问题。这实在是一个囚徒困境。

换一个角度说,买房子作为一项个人目标本无可厚非,但我们应该追求短期行为还是长期目标?“独立=房子”这种观念是年轻人追求自我的表现还是房地产商一场处心积虑的阴谋?我们提倡的是长期奋斗积累经验和财富,而不是不择手段或者依赖亲人的短期拜金。短期拜金的背后是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不劳而获的暴富心理,短期拜金滑向“啃老族”“喂一代”不远了--到底是谁在不断地推动这种价值观呢?继续这个思路,如果我们买了房且终于熬过房奴的日子,两鬓染霜的我们下一个目标是什么?是另一套更大更豪华的房子还是为下一代重做房奴?

如果说消费就是爱国的话,买房就是人生?论博士后流浪街头之合理性 学那么多知识,“用”就是考试,这是不是一种悲哀?知识改变不了命运?有好知识,还不如有个好爸爸?用文凭来衡量的所谓“知识”,不是知识不是知识改变不了命运,而是不要仅仅指望教育来改变命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