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才人第七 宋恕(1)

中国男 作者:余世存


  罪己与问人
  
  宋恕(1962~1910)清末浙江平阳人。原名存礼,改名恕,后改名衡,字平子,号六斋。1886年移居瑞安,次年到上海。曾在上海龙门书院、南京钟山书院、北洋水师学堂、上海求志书院任教。1891年撰《六斋卑议》,揭露社会黑暗,抨击程朱理学,主张变法维新,设立议院,开设报馆,兴办学校,振兴工商。1901年在杭州求是书院任教。晚年思想趋于保守,宣传“专制改进”之说。
  
  ◎我们今天的民族文明自信多是一种轻狂,而宋恕们的家国天下情感更是一种安身立命的血亲之缘。
  
  ◎庄子曾以为人生最痛苦的莫过于心死,他老宋则觉得世间最悲哀的莫过于人荒。心死了,流再多再久的血也无动于衷;没有人了,走遍天涯海角也找不到一个人才。
  
  关于华夏文明的猜想,宋恕、夏曾佑曾问过:“神州长夜之狱,谁人之过?”这种猜想,在近代史上,自龚自珍以后,到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五四诸贤,都提供过答案,这些答案貌似不同,实际上异质同构。夏曾佑就说过,自己把神州长夜数千年的责任归罪于荀子,康有为归罪于刘向、刘歆,宋恕归罪于叔孙通、董仲舒、韩愈、程朱,其实没什么差别。(“实则无不同也!”)这是晚清以来我国读书人史观的重大特征之一,即他们开始反思中国时,无论他们如何解说中国史,他们的价值判断出自一种退化史观,在东西文明相遇的坐标里看自家的历史,他们承认自家的落伍退化。而宋恕是近代中国退化史观的集大成者。
  
  当代人似乎不愿意接受这种退化史观了,在人家国富民强参照下能够具有自知之明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如果我们笑话先辈们盲人摸象,但我们至少应该明白,他们那样寻找我国文明衰退的原因,绝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处于“内忧外患”的时代,而且还因为他们看待事物的眼光和尺度宽广得多。比起我们局限于人生百年来说,天下、文明、历史、数千年奇变等等,构成了他们思想最重要的背景。对宋恕那样的牛人来说,要承认自家的落后远比我们今人要痛苦得多。我们今天的民族文明自信多是一种轻狂,而宋恕们的家国天下情感更是一种安身立命的血亲之缘。
  
  宋恕出生于温州平阳一个耕读之家,原名存礼,字燕生,号谨斋,后改名恕,字平子,号六斋,笔名支那夫,独泣向麒麟者,后又改名衡。宋家有良田二千来亩,宅旁有花园、假山,号称当地首富。宋幼年多病,体质羸弱,但他读书过目不忘,才思敏捷,出语不凡,小时候就有“神童”之誉。浙东学派的大学者、当过朝廷讲师(侍读学士)的孙锵鸣慕名来访,跑去跟他对对子,孙出上联“治国平天下”,宋恕对“吟诗工画图”。孙见宋恕出类不凡,就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他。这是一个希圣成贤的读书种子的人生之路。
  
  孙家的玉海楼藏书十万卷,是当时国内著名的藏书楼之一。宋恕有此造化,学问自然深厚有根。1877年后,宋恕随孙锵鸣出游上海、南京等地,对世界大势有了进一步了解,更加发愤读书,希望从中找到御侮排外、振兴国家的药方。
  
  宋恕曾说,他长大成人后,读了李善兰、冈本监辅、冈千仞以及郭嵩焘的文字,知道西方政教风俗几近于唐虞、三代,不禁感慨孔圣人的理想竟在海外实现了。(“素王之志今乃行于海外哉!”)他还回忆说,在他二十岁时,读了欧阳修《日本刀歌》,才晓得我们先人的大道居然出现在日本国。(“始知海外有先王大道尚存之日本国。 ”)1897年 12月,宋恕对朋友说:“中国事事不如古,宜也,治化不日进则日退,故无怪我国之好古。”他得出结论说,我国汉以后的儒学实为“阳儒阴法之学”,“周后明前,儒家兴西,法家炽东,董、韩、苏、程之论,莫不以法乱儒,长夜神州,孤识隐痛。”以至于造成神州长夜,文明退化,故而认为汉以后“阳儒阴法”之学皆不足为法。在宋恕看来,“儒家宗旨,一言以蔽之曰‘抑强扶弱’;法家宗旨,一言以蔽之曰‘抑弱扶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