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可避免的经济全球化(12)

中国经济十年螺旋 作者:中央电视台《中国财经报道》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要把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我国的金融事业一要为社会主义服务;二要适合我国国情。党的十七大提出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的任务,目标十分明确,但如何落实,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在这方面我们并无现成的模式可循,因为我们有自身的特殊问题如银行体制脆弱、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农村金融、民营企业融资等。因此我们只有在参与金融全球化的过程中不断摸索,逐步建立一个既与国际接轨又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体系。

(3)积极参与国际货币和金融体制的改革。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的多次金融危机证明,在任何国家和地区发生的金融危机,都会在传导机制的作用下,影响国际和国内经济的发展。这些危机也进一步暴露了国际货币体系的弊端。我国虽然由于资本市场未完全开放和人民币的不可兑换性而免遭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洗劫,但是美国利用国际货币主导地位的优势转嫁自身危机的图谋一直没有改变,并且和欧盟联手不断向中国施压。从另一方面看,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随着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世界经济和金融发展的格局已经被打破,少数发达国家垄断国际金融规则制定的局面必须改变。我国应该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对金融全球化问题开展全面、深入的研究,为建立新的国际货币和金融体制做出自己的贡献。

美元霸权战争

美元的霸权战争并没有随着美伊战事戏剧性的结束而退潮。近30年,让人惊叹的是经济全球化的高歌猛进。今天人类的经济全球化是资本推动的结果。各国争先开放市场和解除管制,金融力量迅速渗透到人类进程的方方面面。市场可以把石油美元灌入拉美地区,把欠发达国家的未清偿银行贷款重组为布莱迪债券,把中央银行与巨无霸金融集团的呆账命运相连。廉价的效率,廉价的经济全球化,以至于今天不仅仅是亚洲地区的供给服务于美国的需求,更发展成亚洲人借钱给美国人购买自己的供给。

这里有一个小故事:从前,一个大国的皇帝命令大臣们都必须穿丝制衣服,而自己的国家不准种桑树。这样丝价猛涨。于是其他小国纷纷种桑养蚕,卖丝赚银子,不亦乐乎。几年后,这位皇帝又命令大臣们只准穿布衣,并且不准卖粮食给其他小国。结果这些小国的人纷纷饿死。而这位大国皇帝轻易“赚取”了这些小国。经济全球化就是美元化。1997年东盟各国的危机应该是高科技产品市场扩大再生产的恶果。同样,今天中国也面对印度这样更低成本国崛起的竞争。另外,欧洲一体化、北美自由贸易区,这些实质就是区域性贸易保护势力的抬头。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中国市场的结构失衡。如果某天美国市场重新执行1971年尼克松的政策,届时中国的境况与故事中的小国们又有何不同呢?

美元世界是结构性通胀的经济体。在经历科技泡沫洗礼后,美元世界现在是供给疲弱,需求过旺。泡沫必定造成资本错置或资源浪费,必定为结构性通胀提供充足燃料。人类的科技进步正在停滞,廉价市场产生的毒素正在扩散。美元的账户赤字与预算赤字正推动着美元的通胀,助长着新孤立主义的气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