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产生重大影响的建言献策(7)

建言中国 作者:李中印


  

王永志:建言载人航天

建言时间:1990年5月。

建言形式:向国防科技工业委员会报送《国家高技术计划航天技术领域论证工作综合报告》。

建言人物:这个报告是863计划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集体研究的成果。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志是该委员会的核心成员之一。他是航天技术专家,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之一和学术技术带头人,在我国运载火箭研制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在载人航天工程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并因此获得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建言背景:1961年4月12日,苏联发射世界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一号。加加林乘东方一号飞船用了108分钟绕地球运行一圈后,在萨拉托夫附近安全返回,成为世界上第一位遨游太空的航天员。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空间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具备了返回式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卫星、通信卫星等各种应用卫星的研制和发射能力,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成为全球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这为中国开展载人航天技术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建言的主要内容:《国家高技术计划航天技术领域论证工作综合报告》提出,在2010年或稍后建立一个由载人空间站、空间站应用系统、大型运载火箭、天地往返运输系统(载人飞船)、发射场与返回场、测控通信网和航天员系统组成的初步配套的载人空间站工程大系统。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国载人航天的发展将分阶段进行,以发展载人飞船作为第一步,在2000年前后实现载人航天飞行。

决策的过程:1992年1月8日,国务院、中央军委专门委员会(简称中央专委)召开会议,听取“863计划”航天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关于发展我国载人航天的意见,决定对载人飞船工程进行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同年8月1日,中央专委再次召开会议,与会领导一致同意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分三步走:第一步,发射无人和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在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并利用载人飞船技术改装、发射一个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1992年1月,王永志被任命为载人航天工程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组组长,主持拟制载人航天工程七大系统的技术途径和主要技术方案。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讨论审议中央专委《关于开展我国载人飞船工程研制的请示》,正式批复载人航天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并命名为“921工程”。工程立项后,王永志被任命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他主持了工程方案设计、初样研制、试(正)样研制和无人飞行试验,以及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技术工作,在总体技术方案制定、提出对各系统技术要求、关键技术攻关、重大问题处理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

产生的成就和影响:2003年10月16日凌晨,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中国人自己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中绕地球飞行14圈后,安全着陆于内蒙古草原。2005年10月17日凌晨,带着再入大气层时的余热,神舟六号飞船历经55小时在轨飞行,载着两位英雄的航天员,缓缓降落在主着陆场。这一刻,距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启动13年又26天。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是中国人民自强不息、自主创新的辉煌篇章,是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奏响的壮丽凯歌,也是中国人民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做出的重要贡献,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家威望,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参考文献:张景勇《记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王永志》,新华网,2004年2月20日;贾勇、白瑞雪《与总设计师王永志院士面对面》,新华网,2005年10月11日。

刘大响:建言上马大飞机项目

建言时间:2006年6月5日。

建言形式: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大响等科学家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大会上发言,呼吁尽快上马大飞机项目。

建言人物:刘大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总装备部科技委委员、国防科工委专家咨询委员、国家863航天航空领域专家委员会顾问、南京航天航空大学动力学院名誉院长、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3年当选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和外事委员会委员。

建言背景:所谓大飞机,是指起飞总重量超过100吨的运输类飞机,也包括150座以上的干线客机。大飞机是航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不仅是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体现,亦是中国航空工业发展从依赖国外技术向自主创新高端领域爬升的需要。大飞机对我国的经济和国防建设都有重大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大型飞机可用作大型运输机、大型轰炸机,在空中战略上能显出优势,对国防有不可估量的作用。2006年2月9日,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未来15年力争取得突破的16个重大科技专项,大型飞机项目是其中之一。 

建言的主要内容:刘大响说,大飞机研制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增强国家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一件大事,是国家的重要战略决策。项目并非拖得时间越长越成熟,耽误时间意味着丧失市场。过去我们的大飞机研制项目几上几下,痛失了很多机会,应该认真吸取教训。建议尽快组织论证,尽早立项,明确责任单位,以免贻误时机。建议组建大飞机项目专家顾问委员会,社会公民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专家顾问委员会应充分吸收和考虑大家的意见,向国家提出负责任的咨询建议。

决策的过程:2007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批准大型飞机研制重大科技专项正式立项。2008年5月11日,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揭牌成立。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将承担国产大客机的设计、研制、生产、销售以及金融租赁、飞机零部件生产等业务,力争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机制造商。

产生的成就和影响:研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飞机,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研究表明,向航空工业每投入1万美元,10年后就可以产生50万美元至80万美元的收益。同时,大型飞机技术的突破,将会带动一批新产业的发展,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具有重要引导和推动作用。如果大飞机研制成功,对振奋民族精神的意义不亚于两弹一星,不亚于载人航天飞机。中国人民有远见、勇气、信心和力量,有百折不挠的决心和钢铁般的意志,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自主研制的大型飞机翱翔蓝天的梦想。

参考文献:孙英兰《中国造大飞机决策始末》,《瞭望》,2006年3月;令伟家《中国上马大飞机“三大条件”已经成熟》,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7年3月12日;赵晓辉《大飞机的研制意义不亚于“两弹一星”》,人民网,2007年3月13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