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引子:一部有关香料的传奇

贸易战争 作者:韩青


15 世纪。

那时候的中国正在大明帝国的统治下,实行着“海禁”政策。《大明律》对所有的对外贸易活动都严加控制,外国商人只能通过古老的“丝绸之路”和中国进行少量的贸易往来。虽然郑和曾经七下西洋,和所到国家均有过商品交易,但这更多是为了宣示天朝上国威德的“朝贡贸易”。凡是想要和中国开展贸易的国家,都首先要承认中国为宗主国,然后借中国和附属国官方使节往返的机会,以礼物赠答的方式进行商品交易。而秉承“朝贡贸易”理念的中国往往坚持多给少取的原则,宁可吃亏,也要维护天朝上国的尊严。这种带有强烈政治色彩,有严重“逆差”的贸易关系显然难以为继。就这样,尽管中国率先开始了征服海洋的历程,并且当时的中国在航海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但在由谁来创造世界贸易格局的“初战”中,中国并没有将这种优势保持下去。

那时候的美洲大陆还没有被“发现”,当地的土著民族也还没有被命名为“印第安人”。大海以外的世界,对当时人们来说,依然是那样的遥远与神秘。

与此同时,欧洲则正在酝酿着一场巨变,这场巨变不但促成了现代世界贸易格局雏形的形成,也促使人类社会迈出了从分散发展向整体发展的关键一步。而推动这一历史性变革的,竟然只是一种毫不起眼的东西—香料

当时,香料在欧洲的政治、经济和日常生活中有着极其特殊的地位。虽然已经是15世纪,欧洲人的食谱依然十分简单,面包、稀粥、洋葱等食物除咸味外,没有其他特别的味道,因此,口感鲜美的肉食成了欧洲人餐桌上的重要部分。欧洲的牧草不能过冬,因此必须要在入冬之前就将家畜宰杀,并制成火腿等腌制品以便保存。那时候没有冰箱,食品储存的手段十分原始,为了去除牛羊肉及鱼肉的腥膻气味,再加上曾经席卷欧洲的“黑死病”在人们心中留下的恐惧感,香料就成了储存和烹饪当中不可缺少的物品。“黑死病”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瘟疫之一。它起源于亚洲西南部,约在14世纪中期蔓延到欧洲,“黑死病”是当时欧洲人对它的称呼。这场瘟疫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约7500万人死亡,其中有2500万为欧洲人。据估计,中世纪欧洲约有1/3的人死于“黑死病”。胡椒、肉桂、丁香、生姜、肉豆蔻,等等,都是理想的调味品,但这些欧洲本地都不生产。因此,长期以来,在欧洲需求量极大的香料都需要从东方进口。活跃在印度洋和红海的阿拉伯商人把香料从产地东方运抵开罗,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城市商人再把它们转销欧洲各地。几经转手,香料售价昂贵,贩运利润奇高。以白银为货币计算,1千克胡椒在产地印度的价格为1~2克白银,在亚历山大港的价格达到10~14克白银,在威尼斯更是达到14~18克白银,在欧洲各消费国则高达20~30克白银。因此,享用中国生姜和印度胡椒成了富人的标志,丁香和肉豆蔻更是只有王公贵族才敢问津的珍贵调味品。当时,任何一个想发财致富的商人都希望从事香料贩运生意。

15世纪中叶,欧洲人口迅速增长,对香料的需求进一步加大。而就在这时,地中海东部风云突变,政治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攻陷了君士坦丁堡,占领了西亚、北非和东欧巴尔干半岛的部分地区,阻断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传统香料贸易的商路被牢牢掌握在与欧洲人处于敌对状态的土耳其人手中。即使花费高昂的价钱,欧洲人依然不能得到足够的香料。失去调味品的日子让常年食用腌肉的欧洲人难以忍受,焦躁不安的他们开始寻找打破贸易困境的出路。

当然,欧洲人想要寻找的绝不仅仅是香料。此时的欧洲正陷于早期重商主义的狂热当中,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普通百姓,都认为黄金白银是衡量财富的唯一标准。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金银,一个国家拥有的金银越多,就越富有、越强大。此时欧洲人的信条就是:“没有黄金就不能维持下去,有了黄金就会拥有一切。”

随着“黑死病”的影响渐渐消除,欧洲商贸经济逐渐繁荣,因此需要更多的贵金属作为支付手段。而在1500年前后,欧洲的黄金、白银存量却分别只有3564.5吨和3.74273万吨,货币严重不足。除了开采金矿和银矿之外,获取金银的手段只能依靠对外贸易。但在东西方贸易中,欧洲人需要大量的东方产品,如香料、丝绸、瓷器,却苦于拿不出能够吸引东方人的产品用于交换,因此只能以货币支付。在“地理大发现”之前,欧洲大约消费了1万公担胡椒和1万公担(公担是公制重量单位,相当于100千克)其他香料,这需要用65000千克白银换取。长期的贸易逆差迫使欧洲人将本来储量就极其有限的金矿几乎开掘殆尽。而此时欧洲各国之间的贸易,在重商主义的指导下都纷纷选择了贸易保护政策,一方面竭力鼓励出口,另一方面大力限制进口,因为只有贸易顺差才能让他国的黄金和白银流入本国。整个欧洲贸易壁垒重重。有些欧洲国家有时不得不降低铸币成色,而这样做只是雪上加霜:良币不足,劣币不堪信任,物价飞速上涨,经济危机严重。为了追求更多的黄金和白银,开辟新的市场已经成为唯一的选择,为此,欧洲人不惜冒险。

这时,一本一百多年前的游记成了欧洲新的商业指南。《马可?波罗游记》出版于14世纪,作者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书中记录了他在中国、印度所看到的无穷无尽的黄金、白银和香料,还有巨大的商业城市、华丽的宫殿建筑。这本游记在出版之初,曾被欧洲人当成是一个精神病人的臆想,但在一百年后,这本游记却激发了狂热追求香料和黄金、白银的欧洲商人强烈的冒险冲动。

辽阔的大海和神秘的异域向欧洲毫无保留地敞开了,原本平静的旧秩序被彻底打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