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Chapter 3 (4)面对危机的不同道路

贸易战争 作者:韩青


在这场经济危机中,德国首当其冲地受到了冲击,工业生产直线下降,到1932 年8 月落到最低点,工业生产指数降低了40.6%,失业人数高达600万,占工人总数的1/3 以上。

面对大萧条,在如何解决经济大危机这个问题上,西方国家走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罗斯福政府通过新政使美国成功走出了困境;但在德国,包括日本,应对危机的方法却是纳粹的崛起,采取了军国主义方式,试图通过战争这样一种方法来解决危机。

1934 年8 月,希特勒在德国继任总统,并将总统和总理的职务合二为一,称为元首,建立了法西斯独裁政权。

希特勒上台后迅速重建了德国的秩序,他采取的经济措施使德国走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大萧条的阴影,也因此获得了下层民众的支持。希特勒承诺“让德国每一户人家的餐桌上有牛奶与面包”,而且他的承诺在第三帝国初期也就是1933 年到1938 年就实现了。1937 年底与1932 年相比,德国国民收入增加了63%,这让更多的人开始拥护希特勒。

国内政权巩固之后,希特勒渴望在欧洲建立纳粹霸权。为达到目的,他在1939 年入侵波兰,这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与“一战”类似,美国再次成为战争的最大受益者。美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战后初期,美国拥有世界工业产量的53.4%,出口贸易额的32.4%,黄金储备的74.5%。

而在“一战”中基本没有受到战争侵袭的英国本土,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到了德国空军的密集轰炸,英国的重要城市几乎成为一片瓦砾。包括德国、法国、意大利在内的欧洲各国也是遍地狼藉。在战争中,英军死亡约30 万人,大约50% 的英国商船被摧毁,英国出售了45 亿英磅海外资产,丧失了许多海外市场。到战争结束时,英国的黄金、美元储备和海外资产已经接近零,并欠下巨额外债,仅欠美国的账款就高达210 多亿美元。英国多年积攒起来的丰厚家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已经耗费殆尽。

这时候,已经再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和美国抗衡,美国也顺理成章地开始考虑制定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杜鲁门曾在一次讲演中,趾高气扬地宣称:“我们是经济世界的巨人,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国际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

其实在战争的前景可预见的时候,盟国的主要首脑就已经开始着眼于规划战后的国际经济秩序。早在1941 年8 月,在大西洋北部港口的一艘军舰上,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举行了一次历史性的会晤,会后双方发表联合宣言,这就是著名的《大西洋宪章》。宪章全文共8 条,其中第4 条宣布:努力促使所有国家,不分大小,战胜者或战败者,都有机会在同等条件下,为了实现它们经济的繁荣,参加世界贸易和获得世界的原料。在1932年英国放弃自由贸易之后,自由贸易的大旗再一次被高高举起。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