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造最快的赛艇(1)

谁说蚂蚁不能举重 作者:本事编委会


飞鹰熊樟友:造最快的赛艇

父母之恩、国家之恩、昊天之德,无以为报。你要孝顺父母、报效国家,更要比别人知道应该做些什么——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往前看!拼命地往前走!锲而不舍,厚积薄发,尽量走得远一些。天道酬勤,得道多助。艰难困苦、玉汝以成。

成长的阵痛

和大多数隐形冠军不一样,赛艇制造并不具有绝对的劳动力成本优势。飞鹰选择赛艇作为自己的创业方向,除了高利润的空间外,关键还在于熊樟友的“技术”出身。正是基于对技术的原始理解,熊樟友一个猛子扎到了一个深浅莫测的行业里。

当时,制造一艘赛艇的成本大都集中在设计成本、制造成本上。由于需求量有限,制造成本并没有发挥空间,而设计成本更是不能省却,这就注定了赛艇不是一个以价格取胜的产品。要想独占鳌头,还得从技术、材料上杀出一条血路来,这对没有多少资金的飞鹰来说,不啻于割肉换血。

而且,当时的赛艇还没有完全迈入市场化的轨道,它的销售渠道大都为团体采购,其中大部分销售来自于各级体委和赛艇大会。“我们既没有人脉,也没有资金,”熊樟友说,“我们最大的劣势在于缺乏技术。”对于赛艇这个窄渠道产品来说,打开市场的捷径只有一条:在技术上有所突破。这并不是营销制胜的产业,更不是一个靠公关就能打开的市场,因为它关乎到运动员的“夺冠”梦。谁更有可能让运动员圆冠军梦,谁就将获得市场的青睐,这便是赛艇制造业的游戏规则。

对赛艇制造来说,只有技术才能让企业存活,但它却掌握在几大国际厂商的手中。模仿国外的赛艇,几乎成为了飞鹰船艇的不二选择。抄袭与模仿,向来被人们批判为一种“很不光彩”的行径,但将时间拉回20年前,它几乎是早期民营企业生存与成长的唯一路径。“当时仿造的是外国赛艇,”熊樟友并不讳言当初的模仿,“就好像在偷别人的东西一般。”时隔多年后,熊樟友的言语中更多的是无奈。

当时飞鹰船艇的制造非常原始:从模具制作到裁减、铺糊等大部分工艺都要靠手工来完成,而高科技含量的关键环节却只能靠模仿。为了让赛艇性能更接近国外水平,熊樟友甚至请了国家航天工业部的专家,此举颇见成效,这不仅让“无敌”赛艇的性能大为改观,而且一举抢占了国内市场三分之一的份额。

这一切似乎预见了飞鹰船艇好日子的到来,熊樟友甚至雄心勃勃地制定了挺进全球的计划表。然而1994年的一次国际参展却让熊樟友大受刺激。

涅磐(上般下木)重生的飞鹰

如果说模仿是一个创新型企业所必须经历的阵痛,那么关上模仿的大门则需要非凡的勇气。当中国的大多数企业深陷模仿=低价=倾销=被起诉的魔圈无法自拔时,熊樟友与他的飞鹰船艇开始了第二轮竞跑。这一次,熊樟友来了一个三级跳,将创新的标靶瞄向了世界顶级造船大师、世界赛艇联合会主席克劳斯?菲尔特。

1994年之前,以8000元起家的熊樟友和他创办了9年的飞鹰公司还在困境和迷惘中挣扎。他的产品不但只能占低端市场的一部分份额,而且也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靠的只是简单的模仿。赛艇制造业是一个特殊行业,产品需求相对狭窄,技术要求又很高,对只有初中学历的熊樟友来说,飞鹰公司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当时,赛艇市场掌握在欧美尤其是德国制造商的手中,飞鹰公司一无理念、工艺,二无材料、资金、技术,它的“无敌”赛艇只能是“只有形没有魂”的劣质拷贝,只能在无序竞争中压价销售,恶性循环。“究其原因,是我们的品牌不香,之所以不香,是自己的产品缺乏高科技含量。”为此熊樟友找了国家航天工业部,还重金请来外国的造艇专业技术人员,使无敌赛艇的性能有了很大改观。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