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对决定物价上涨因素的争论(2)

看不懂的CPI 作者:范言慧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并不存在所谓的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虽然在现实中,很多制造商会说,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我们迫于无奈,因此需要提高产品价格。但仔细考虑一下,难道成本不是物价吗?实际上它不过是一类物价的另一种称谓而已。对于生产者来说,一些企业的价格就是另一些企业的成本。若说物价是受成本推动的,那么成本本身又受什么推动?因此归根结底推动物价上涨的仍然来自人们手中的购买力(货币)。此外,成本的提高不可能引起物价的普遍上涨,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说:“根本就不存在‘成本推动’通货膨胀之类的事情。不管是工资提高,还是石油价格上涨,或者是进口品价格普遍上涨,都不可能推动所有商品的价格上涨,除非政府发给这些购买者更多的钱来购买这些东西。所谓的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不过是货币量增加的结果而已。” 此外,成本的提高也未必会先于物价,比如火腿肠涨价或许是在猪肉涨价之前,而猪肉涨价也或许早于粮食涨价,因为人们往往是根据市场的需求来确定需要生产什么,换句话说,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决定了生产者对原料的需求。

结构性通货膨胀似乎是将通货膨胀归结于劳动生产率低的部门的“心理不平衡”——一种攀比行为。但如没有需求支持,这些部门的提价行为也必然无以为继,因此所谓的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和结构性通货膨胀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由需求引起的。那么需求又来自哪里?

1976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通货膨胀起因于货币数量的急剧增加。货币供给增加与物价上涨,这似乎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循环问题,实际不然。如果人们手中没有货币,就不会产生需求,或者准确地说是没有有效需求。因此必然是拥有货币在先,物价上涨在后。有人会说,商品价格的上涨通常发生在货币供应量增长之前,比如投机商为了获得暴利,就会事先囤积商品,物价就会上涨。但是不要忘记,投机商为了囤积采购,他们也必须先从银行大量借钱,这就会引起银行信贷的增长。假如银行不发放信贷,或许就会减轻投机者的囤积,而物价就不会持续上涨。

另外,如果人们手中持有货币的增长速度刚好等于流通中商品的增长速度,物价也不会相对于过去上涨;通货膨胀必然是当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大于流通中商品的供应速度时产生的,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Too much money chasing too few goods)”。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人们花出了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Too much money spent chasing too few goods)”,因为只有花出去的钱才会产生实实在在的购买力,也才会导致物价上涨。说这句话是表明,有的时候虽然中央银行向流通中供给了很多的货币,但可能老百姓还是不消费,这时的物价也不会上涨。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的过量发行是通货膨胀的最根本的原因。与哈耶克一样,他也认为所有其他的原因,都不足以引起物价的全面上涨:“毫无疑问,企业家是贪得无厌的,工会也在得寸进尺,消费者是有些挥霍浪费,阿拉伯的酋长们也确实是在提高石油价格。所有这些因素可以造成个别商品的价格上涨,但不会造成价格的普遍上涨。这些因素也可以造成通货膨胀的一时涨落,但不能造成持续的通货膨胀。”

除了货币过度供给的支持外,持续的物价上涨往往还受到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当人们预期未来通货膨胀会加剧,就会想办法避免损失。生产者会将通货膨胀条款加进合同,如果物价上涨,其产品的价格也将随之上涨;工人会要求增加工资,否则就会威胁罢工;而存款人会要求增加利息补贴,否则他们就会选择不储蓄,因为钱放到银行所获得的利息还不够通货膨胀“吃掉”的多。当通货膨胀出现加速的迹象,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也会随之出现。而一旦通货膨胀预期出现,通货膨胀就进入了自我加速的轨道。而一些治理通货膨胀而采用的“指数化”的办法,实际上是建立一种工资收入与价格之间的协同机制。它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人们的收入损失,但却会促使工资与物价之间形成螺旋上升关系,对治理通货膨胀实际上是有害而无利。若想治理通货膨胀,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想办法避免让这种通货膨胀预期继续下去;否则,货币当局恐怕就需要花更大的力气和成本来制止物价的上涨了,甚至会落得个前功尽弃的下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