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对决定物价上涨因素的争论(1)

看不懂的CPI 作者:范言慧


第三章 谁动了我们的CPI

《孙子兵法》中讲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同样,CPI也是离我们普通老百姓最近的一个经济指标,它关系到每个普通家庭的消费篮子,篮子中商品价格的变动都影响到我们的生活成本和生活质量。对于这样重要的一个经济指标,我们不可不察。然而,就这么一个CPI,我们虽然能够感受到它的变动,但对如何控制它却又费尽心机,有时还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普通老百姓在物价上涨面前仍然显得十分渺小和无助,更多情况下只能听任其随意摆布。人们能够找到个别商品价格上涨的根源,但却对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感到迷惑不解,事物之间的错综复杂的联系更增加了人们理解的难度,但好在历史给我们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使我们能够痛定思痛,深刻反省。

我们处在一个物价变动不羁的年代;即便有时物价上涨略有缓解,我们也需要时刻警惕通货膨胀的抬头或通货紧缩的威胁。CPI成了我们的监视器,当物价上涨,我们如临大敌;当物价持续下跌,我们又惶恐不已。那么到底是谁动了我们的CPI呢?

对决定物价上涨因素的争论

人们往往将某种商品价格的上涨归因于供给的不足或是需求的过度。生产、流通的因素会引起某种必需商品的大幅度上涨,千百年来,人类努力提高产品的生产技术,克服各种各样的运输困难。古代运输不便限制了一些大宗物资的贸易,而如今原油可以通过输油管道跨境汩汩流入,铁矿石可以经过海上运输源源而来,一些季节性较强、易腐烂的水果也可以通过飞机从遥远的南美国家运到我们身边。可以说,除非发生战争和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不再使我们有交通上的顾虑。虽然有时一些人会囤积居奇,引起市场上某种必需物资的供应不足,如坐拥优质矿石的国家会凭借自身的垄断优势,向我们索取更高的运费;而石油生产国也能够通过限制产量,来维持石油的高价,但如果同时我们的需求也发生下降的话(尽管有时这是一个痛苦的事情),他们也会无计可施。现代社会在不断进化,人们凭借科技研制出各种原、燃料的替代品,毕竟需求还掌握在我们的手中。

如果需求没变化,而人们面对的消费品价格却多数发生了上涨,又当如何解释?人们可能会想到供给短缺。的确在一些情况下确实由于供给短缺,比如1988年前后,我国进行物价改革,价格的放开引发了人们的抢购,这部分原因是由于在以往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商品供应不足,而价格的放开意味着商品的自由买卖,长期以来压抑的购买力突然释放导致了通货膨胀。但还有一个发生购买力释放的前提就是人们还必须手中持有货币,从而拥有购买的能力。

通常人们根据通货膨胀的原因将其划分为三种类型:需求拉上、成本推动、结构性通货膨胀。所谓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就是指经济中的总需求的增长速度超出经济潜在生产能力(总需求的增长速度快于总供给的速度)引起的物价总体上涨;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是指由于成本上升而造成的物价水平总体上涨;结构性通货膨胀是指,在事先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比如一个国家中一些经济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比另一些经济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得快,但两类部门的货币工资增长率却是相同的,当劳动生产率较高的部门增加工资时,劳动生产率较低的部门也会要求增加工资,这就会引起工资水平的普遍提高,并进一步推动物价上涨。在发展中国家,一般从事进出口贸易的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较快,而非贸易的行业(如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则相对提高较慢。由于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较高,即便其增加工资后仍然可以保持较大的利润空间,因此可在不提高价格的情况下提高工资;但非贸易部门则不然,因为其劳动生产率提高较慢或没有提高,若同样提高工资,就只能通过提高产品价格的方式来维持原来的利润水平,于是就会引起通货膨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