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如何影响CPI(1)

看不懂的CPI 作者:范言慧


我们已经知道,CPI是衡量一个经济体中价格水平的指标之一;而价格水平同时也与货币的购买力成倒数关系,即价格水平高意味着货币购买力低,价格水平低则表示货币的购买力高。货币的数量决定了货币的购买力,比如当流通中货币供给相对过去增加1倍时,购买一件商品所需要的货币量也会增加1倍。这表现为在货币供给增加后,与过去同样的商品的售价也会提高1倍。这也说明控制了货币供给也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住商品的价格水平,也就控制了CPI。

货币由一国的中央银行发行,中央银行根据需要对流通中的货币量进行适时调节,从而影响商品价格。现代中央银行一般采用“逆经济风向”的调节原则,即当经济过热、物价上涨时就适当减少货币供给;而当经济低迷、物价下跌时则通过增加货币供给来刺激经济复苏。

中央银行向流通中注入或减少货币是通过商业银行的资金借贷系统,当一家商业银行缺乏资金时,就会采取向其他商业银行拆借、面向公众发行债券或者向中央银行融资等办法来获得资金。商业银行的资金缺乏通常表现为市场利率提高,此时为了获得成本低廉的资金,商业银行就会从中央银行的货币窗口借钱,中央银行则通过向商业银行贷款、贴现商业银行提交的商业票据或者通过主动在公开市场上买入政府债券和自己发行的票据来向商业银行体系注入资金。中央银行调节货币数量的另一个办法是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即商业银行吸收的每笔存款中缴纳给中央银行的比例,来控制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和信用发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由中央银行规定的,该比率越高,那么在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中能够自由运用的数额就越少,因而会影响流入流通中的货币量。

那么中央银行如何判断流通中的货币量是过高还是过低?这一般是通过观察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账户中的资金余额以及市场上的商品价格。如果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账户上长时间都存在未使用的资金,就说明商业银行手中存在多余的资金,或者说存在富余的流动性;而如果市场上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就可能表明商品市场上资金运用较为频繁,对商品需求不断增加,这同时也说明货币供给也在增加,正是因为货币供给的增加才支撑了商品价格的持续上涨。

流通中货币供给的增加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释放的货币在增加;另一方面就是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和信用发放的数额和频率增加,即银行的资金周转速度加快,在经济处于上升周期时,信用发放的数额和频率也会提高。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流通中货币供给增加,进而推高商品价格水平,反映在消费物品或服务上就是CPI增长率,或者通俗来说就是通货膨胀率的提高。

当通货膨胀率超出或者将要超出中央银行的控制目标时,中央银行就会介入货币市场干预商业银行能够获取资金、向公众提供信用的能力。中央银行的干预办法大致上有两种:一种是提高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以及其他渠道获取资金的成本,即利率水平;另一种是控制商业银行资金获取和使用的数量。

当中央银行提高对商业银行贷款的利率水平(官方利率),或者不断地从流通中回收资金时,就会提高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获得资金的难度,此时商业银行就会转向其他渠道,如向同业拆借、发行债券或者向外国银行借款。无论哪种方式,市场利率都会因商业银行对资金需求的增加而提高,同时短期利率的提高也会引起长期利率发生变动,因为当商业银行获得短期资金(短期贷款或发行短期债券和票据)的成本增加时,就会转向长期资金,这也会抬高长期利率水平;不过短期利率未必会确定地导致长期利率提高。因为长期利率除了受短期利率的影响外,还受到预期短期利率的影响。比如我们将一笔存款存10年也就等于将1笔存款反复存取10个1年,那么10年期存款利率就不仅受到当前的1年期利率的影响,还会受到未来9年中每个预期1年期存款利率的影响。如果人们认为未来的利率还会提高(这可能是因为人们预期未来通货膨胀仍会持续,政府仍将实行紧缩性政策),即预期未来的短期利率会继续提高,那么当提高当前1年期的存款利率时,10年期的存款利率也会提高;但如果人们认为未来的利率会下降,那么10年期存款利率可能就会下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