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生的庞大群体 网商(2)

网商十年:新商业文明序曲 作者:陈亮


从衣服、手机到玩具,任何一种可以从便利店或大型超市买到的商品都可以在淘宝网上买到。花旗银行中国香港分行的互联网分析师杰森·布鲁什基(Jason Brushes)说,“淘宝网是中国互联网的下一个最大的市场,它是亚马逊和eBay的结合。”

淘宝网不过是星空中一颗耀眼的明星,阿里巴巴、环球资源、卓越亚马逊、京东商城、当当网等一连串名字,如今在中国网民之中已经变得耳熟能详。网上买东西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如何利用互联网的商务交易功能为自己积攒财富,让自己也参与到这场盛大的游戏中来。

在电子商务企业的集体发力之下,一直以来人们司空见惯的商业版图,正在悄然改写。一个新生的庞大群体 网商,乃至一个全新的、奇妙的商业新景观,开始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长、蔓延。

镜头一

这是苏北一个既无资源、又无特色工业的小镇,由于电子商务的神奇魔力,这里的村民生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走进江苏徐州沙集镇东风村,满目是青青的禾苗,水塘边摇曳着繁茂的狗尾巴草,一派苏北农村的宁静景象。但是每天下午2点,这种宁静便被打破:十几家快递公司的货车开始穿梭于各条田间小路,进行繁忙的装货运货作业。

东风村有478户都在淘宝网上开了店,上千名农民在淘宝网上卖起了木制家具,如今无论是网店集中度还是成交额都位列淘宝网家具家居同类首位。随意敲开一家土瓦房的大门,跃入眼帘的可能就是只有小学文化的妇女抱着孩子在与买家网聊。一家在路边的小汽修店里,31岁的陈奎在此经营着5家网店。他每天从网上接单,收到买家汇来的钱后便让加工厂发货,年纯收入就能达到两三万元,还能同时照看自己的汽修生意。在沙集镇,陈奎的收入只是下限水平,在这个每年快递费就高达600万元的小镇里,靠着网店月收入上万的大有人在。

沙集镇上街道两边的店铺,无论是卖手机的、卖衣服的还是理发店、农机店,80%都在兼营网店,卖的全是当地生产的木制家具。但在两年前,这里没有快递公司,没有木材加工厂,甚至根本不出产木料,主要产业是废塑料回收加工,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

孙寒、夏凯和陈雷是开启沙集镇网上淘金之旅的先行者。手上钱不多,又一心想做点儿事业的三个年轻人,在2006年同时注册了网店,批发一些家居饰品来卖,但是经营情况一般。2007年5月,他们对网上买来的一件木制家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四处找木工帮忙制作。这件产品在推出后大受欢迎,三人决定转向经营这种低价但是时髦实用的木制家具。随着生意转旺,他们借钱建起了自己的加工厂,半年就还清了所有债务。

三个人在网上开店赚到钱的消息很快便传开了,亲友们纷纷上门求教。抱着只有把量做大,才能够形成气候的想法,他们倾囊相授,结果一传十、十传百,陆续有上千户人家加入。

网店多了,加工厂也如雨后春笋般涌出。目前,沙集镇有1200多家网店、33家家具加工厂。也就是说,绝大部分网店并没有自己的加工厂,只是“经纪人”做销售,拿货就从别家拿。

而在堰下村,村民们想出的办法就更加有趣。一根根电线杆散落在茵茵绿树中间,每根电线杆上都挂着七八个大喇叭,朝向四面八方。原来,要是哪家缺了货,只要开通自家的大喇叭,在全村广播一下就行了。一到旺季的时候,喇叭声此起彼伏。

周边产业也得到了快速拉动。快递公司抢着在镇上设点,镇上破天荒出现了5家卖计算机的商店,周边的纸箱厂、胶带厂、五金配件厂等都跟着挣得盆满钵满,一个带动了上下游多个产业的新产业链在沙集镇悄然诞生。沙集镇从一个没有资源、原有产业只是“收破烂”的地方,正朝着一个家居基地的方向发展。

镜头二

2009年1月31日早上,天刚蒙蒙亮,家住在山西吕梁临县一个小山村的王小帮就起床了,打开计算机,将自己刚刚写好的一篇帖子发到了淘宝网论坛的“创业先锋”栏目。帖子的题目叫做“电脑 相机 铁驴子 山货 一根网线串起来,我就是网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