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有效的口头表达(第六节)

商务沟通(第2版) 作者:黄漫宇


2.委婉

委婉表达产生于人际沟通中出现了一些不能直言的情况。一是总会存在一些因为不便、不忍或不雅等原因而不能直说的事和物,只能用一些与之相关、相似的事物来烘托要说的本意。二是总会存在接受正确意见的情感障碍,只能用没有棱角的软化语言来推动正确意见被接受的过程。还有一些其他类似的情况。

常见的委婉手法有如下一些:

(1)用相似相关的事物取代本意要说的事物

如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了思想。……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恩格斯用“停止思想”、“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来取代“死”的概念。

又如在餐厅中人们谈到上厕所,一般都用“洗手间”来取代“厕所”这一概念。

(2)用相似相关事物的特征来取代本意事物的特征

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位美国记者问周总理:“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周总理说:“中国人民银行现有18元8角8分”。直接回答,涉及国家机密;拒绝回答损害招待会和谐气氛;不予回答,有损总理个人风度。借用人民币币种面值总额取代资金总额这一特征,真可谓三全其美,妙不可言。

(3)用与相似相关事物的关系类推与本意事物的关系

《人到中年》的作者谌容访美时,用“能与老共产党员的丈夫和睦生活了几十年”来间接回答关于她与共产党关系的提问。有人问:”听说你至今还不是中共党员,请问您对中国共产党的私人感情如何?” 谌容回答:“你的情报很准确,我确实还不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但是我的丈夫是个老党员。而我同他共同生活了几十年尚无离婚迹象,可见……”。

(4)用某些语气词如:“吗、吧、啊、嘛”等来软化语气

这样可以使对方不感到生硬,试比较下列三组句子:

别唱了!           今天别去了!    你不要强调理由!

别唱了好吗?       今天别去了吧!  你不要强调理由嘛!

无疑每组中的第二句都显得比较客气婉转,会使对方易于接受,有更大的说服力。

(5)用个人的感受取代直接的否定

例如,把“我认为你这种说法不对”用“我不认为你这种说法是对的”,把“我觉得你这样不好”用“我不认为你这样好”来取代。

(6)以推托之词行拒绝之实

例如:别人求你办一件事,你回答说办不到会引起不快。你最好说:“这件事目前恐怕难以办到,今后再说吧,我留意着。”——推托给将来和困难。再如,别人请你去他家玩,你要说没空,来不了,会令人扫兴,你最好说:“今天恐怕没有时间,下次一定来。”——推托给将来和没空。又如,别人向你借钱,你手头也不宽裕,你可以说:“这件事我将同我的内当家商量商量。”——推托给将来和爱人。

(7)以另有选择行拒绝之实

例如,有人向你推销一件产品,你不想要,你可以说:“产品还可以,不过我更喜欢另一种产品。”又如,有人要求下星期一进行下次洽谈,你不想在这天洽谈,你可以说:“定在星期五怎样?”

(8)以转移话题行拒绝之实

例如,甲问:“星期天去不去工厂参观?”乙答:“我们还是先来商量一下,下次推销的安排怎样准备吧?”又如,甲问:“我们明天去展销大厅再见面好吗?”乙答:“好吧,不过我想时间定在展销前不如定在展销后。”

3.模糊

模糊法就是使输出的信息“模糊化”,以不确定的语言进行交往,以不精确的语言描述事物,以达到既不伤害或为难别人,又保护自身的目的。

(1)以大概念取代小概念

例如,前苏联驻加拿大商务处贸易代表在加拿大进行间谍活动,加拿大政府发出通令,限令他们10日之内离开加拿大,因为他们进行了与其身份不符的活动。出于外交礼仪上的需要,用包含了间谍活动在内的与其身份不符的活动来代替间谍活动这一概念。

(2)以弹性概念取代精确概念

例如,1978年黄文欢同志因不满黎笋集团的倒行逆施,辗转到中国,他要回避到中国有多久和还要住多久的问题。当一名英国记者问,他何时到达北京时,他回答说“我到北京的时间距今天不久。”用“不久”这一有伸缩性概念取代精确的时间长短描述,既回避了敏感的问题,也不能说失去了真实性。

(3)回避

例如,有人问你:“你说广州产品好还是上海产品好”?你并没有这种经验,也不宜表现自己无知,可以答曰:“各家都有自己的特点。”例如一个法国人问一个中国女孩:“你喜欢中国人还是喜欢外国人”?因为是社交场合,女孩回答:“谁喜欢我,我就喜欢谁。”避免了说喜欢外国人而可能遭至不爱国的指责以及回答喜欢中国人会遭至的让外国友人扫兴的难堪。

(4)答非所问

电影《少林寺》中,觉远对法师不近色、不酗酒的要求都以“能”作答。法师:“尽形寿,不杀生,汝今能持否?”觉远难以回答。法师高声再问:“尽形寿,不杀生,汝今能持否?”觉远:“知道了”。这样模糊的回答,既能在法师面前过关,又不违背自己要惩治世间恶人的决心和本意,真正做到了两全其美。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