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面对危机的中国(6)

中国这些事儿 作者:22度观察栏目组


即使是一场令人战栗的金融危机,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世界的金融格局。美元仍然撑着“一币独大”的局面,欧元仍然没有取代美元的实力,英镑还是被边缘化,人民币也不能担任取代美元的角色。不过,仍有令人欣喜的事态,如美元的霸权主义越来越遭到世界的反感,人民币有了更多崛起的机会,要求改变世界货币体系的声音也越来越强劲。

暴政之下,必有抗争。美元暴政下,终于有人要发声了,而这第一声竟来自中国。

2009年4月2日伦敦G20金融峰会召开在即,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中国人民银行网站连续发表3篇文章,提出创造一种超主权储备货币的建议。一石激起千层浪。1944年,凯恩斯提出超主权货币时,响应者寥寥,人们认为那是一个不能实现的货币理想国。2009年,当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提出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时,全世界都刮目相看。

周小川对SDR[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特别关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成为镁光灯的聚焦处。但是,IMF还是美元的天下。在IMF,美国不但拥有17%的投票权,还拥有“一票否决权”。美国直接决定着世界货币组织的决策走向,任何不利于美国的货币政策,都有可能被美国毫不留情地直接拦截。

美元现在暂时的地位还很牢固,超主权货币一时半会儿还建立不起来,对于我们来说,最好的选择就是让人民币逐渐走上国际化,增强人民币的话语权。

只要一个国家的主权货币成为世界货币,就不可避免地导致货币滥发现象,这正是金融危机的制度性根源所在。除了人民币自己,没有谁竭力实现人民币利益的最大化。如果人民币不谋求自身利益,逐步向国际化和硬通货靠拢,就很难在世界货币体系中拥有足够的话语权和决定权。等到下一次经济危机来临时,中国将遭遇更多的损失。

嘉宾向松祚:胡锦涛主席提得非常对。他在2009年4月2日G20峰会明确讲两条,第一条就是构建一个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不仅有美元、欧元,还有人民币、日元、英镑等其他货币。第二条推进区域货币合作。这点对人民币尤其重要,人民币要走出去,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国际储备货币,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这首先取决于中国经济能够维持稳定的增长,比如现在有人乐观地估计到2030年中国的GDP超过日本和美国,如果中国真的有一天超过日本和美国,货币自然而然地会成为全球的重要货币;第二个条件是中国的科技能力怎么样?真正创造财富的能力怎么样?这是核心,这是中国长期提的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增长发展的方式,是非常关键的。

继央行先后与6个国家和地区货币当局签署总额达6500亿元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后,2009年4月,上海和广东四城市,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水开始,从货币互换到人民币用于国际贸易结算,人民币国际化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人民币开始显现出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潜力。然而,人民币在国际化推进过程中,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嘉宾向松祚:人民币推进区域化合作最大的难点有两个。一个难点是怎么样让贸易伙伴愿意用人民币来结算。如果参加贸易结算的国家越来越多,他们国与国之间也会有一些贸易可以用人民币来结算,怎么样在贸易结算上形成一个双边的和多边的机制。第二个难点是从贸易过渡到金融。比如说上海的金融市场怎么变成国际化的市场。因为总体来讲,我们的资本市场是很单一的,我们其实主要是股票市场,那么债券市场、外汇市场实际上是相当不发达的。怎么一步一步地走得妥善而稳健,能够在15年甚至30年把上海变成一个真正的起码在亚洲是最好的金融中心,人民币的国际化可能就真正迈出最重大的一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