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人则怎样(3)

中国文化的命运 作者:梁漱溟


然而就社会全体来说,并没有产生什么本质的进步,和根本的变化。他们的经济生活,依旧一点没有脱离古代以来的旧套,在土壤肥沃的大平原里保守着那祖先传来的农业生产力所生的社会制度;中国人便安然的在这种静稳和幸福的范围内过活。商业与货币,虽然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但决没有像古代希腊那样在社会内获得重要的地位。市场上物物交换,还流行得很广。这里并没有农奴制度,连兵农的封建的阶级差别,也不甚明确。万物宽裕而且悠长的这个巨大的社会,却妨碍了那奔放不羁的冒险的活跃和独创的发展。

在唐朝末年,虽有了与阿拉伯的海上贸易者通商,与沙拉星文明接触,及基督教的输入等历史事件,也不能成为什么动因和刺戟,连以前北方蛮族侵入在这沉滞的人类大湖里所掀起的那样表面的波纹也没有。

长期的安逸和倦怠,在支配者的官廷里,产生了阴谋,紊乱和虐政。一般民众,只是糊里糊涂地期待天命的变革,“真命天子”的出世,即欢迎新的较善的支配者出来代替。但这只是改变支配地位和国号的政治上的大事件,决不是像上述那种生产力的发展阶段相异的社会集团间的阶级或民族战争一样,引起社会的本质的变革。

到了成吉斯汗的孙子忽必烈汗,遂夺取中国的南部,把宋朝灭亡,建设了连结欧、亚两洲的一大蒙古帝国;这诚然是流入东洋史上中国文明的大湖里的外来蛮族的最大的浊浪。然而就是这个浊浪,也仅仅浮动于这悠久的大湖的水面上,并没有像侵入罗马的日尔曼人那样掀起了根本倾覆湖床的怒涛;不过一百年光景,在十四世纪的中叶,又被中国的原住民族明朝所灭亡了。中国民族在今日好比七十老翁,而西洋人只是十七八岁小伙。如果简单地说,中国社会中国文化不及西洋进步;那就如说七十老翁身体心理的发育开展太慢,慢至不及十七八岁的孩子阶段!社会生命或不可以个体生命相拟;然而这一类“进步太慢,落后不及”的流俗浅见,则非纠正不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