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欲望都市(2)

记者不写新闻 作者:陈文定


他们为何说起性话题来不脸红

2009年7月,采写《深圳90后的性与暴力》时,我遇到了一群深圳90后。初时,他们安静地坐在酒吧里,只喝饮料,寡言少语,与酒吧的氛围格格不入,都是乖乖牌,但当我把“性与暴力”这个问题抛出去以后,所获回应之热烈远远超乎想象。

这是一群单纯的孩子,陌生人只要表露出足够的诚恳就能获得他们同样坦率的回应;这也是一群对性的认知度远远超出家长想象的孩子,家长们羞于启齿的生理信息早被孩子们多年前经由网络、小说等各种渠道一一攻克。对于性话题,他们心照不宣,在家长面前避而不谈。

不谈是因为常常不被理解,因为家长刻意将性标注成带电的樊篱、禁忌的话题,一触碰必有强烈反弹。受访一学生称因看A片被家长狂抽80多个耳光,现在终于遇到可以交谈的成人(记者),发现同龄人外还有一个成人群体愿意与之交流时,孩子们敞开心扉掏心掏肺也就可以理解了。采访结束后,孩子们对这场交流的评价是,“有趣!从来没有大人会跟我们谈性方面的话题”。对此,我们是不是该反省一下?孩子与我们平等交流的机会,是不是太少了?

而戏剧性的后续是,受访学生子路的妈妈致电记者,见报当天,她的手机都被打爆了。亲朋好友都问:你家子路怎么会出现在这个专题上?子路一向乖巧优秀啊!子路妈妈也颇焦虑,认为将女儿的图片放得太大太清晰,今后就业,用人单位发现子路的照片与“深圳90后的性与暴力”这一标题存在关联,会造成不良影响。

谈论性、暴力话题的孩子就不是好孩子吗?事实上,所有接受我们访谈的90后,全都品学兼优、多才多艺,其中不乏中考成绩698分的尖子生,还有留学海外的模范生。为什么不少60后、70后保守派会将性话题与坏孩子画等号?性是健康自然的事,因为我们先入为主地妖魔化了它,才使得它有了太多负面色彩。家长认为对孩子不谈性是一种保护,其实在信息爆炸的当下,坦然地谈论、尊重孩子的观点、与他们平等交流才是更与时俱进的保护手段。所以,对待90后,我们也需要一次认知和判断上的刷新。

但很多成人要说,明明才十几岁的孩子,怎么说起性话题来不脸红?我们当年递个小纸条都有犯罪感。但是,成人有没有按照20年前的生活方式要求自己?如果是,那大家应该砸掉电脑、关掉手机、扔掉汽车,再来要求现在的90后谈性色变,好吗?要知道,在当下的环境下,好孩子不是对性充满无知,而是能够健康阳光地看待性问题。

不过,要改变保守人士的观点确实是个浩瀚工程,充满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所以,我们对于子路妈妈的担忧,表示充分的理解。在此必须为这位忧虑的妈妈做个澄清:子路所讲述的均是自己对性的认知和听说的案例,绝非案例中的主人公。事实上,这个落落大方的小姑娘在访谈中旗帜鲜明地表达了“拒绝婚前性行为”的观点,成为家长引导匮乏下形成正确性意识观的特例。

(王相明)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