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句经典的话(3)

沉思录Ⅱ 作者:(古罗马)爱比克泰德


如果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能使自己从外部世界退隐,转向关注自身的意志以训练它,并努力完善它,使之符合自然法则,使之提升、自由、无碍、无阻、可靠、适度;如果他明白,一个渴望或逃避自己所不能控制的事物的人,既不可靠也不自由,他只能被那些事物所改变,并为之辗转反侧,如同经受暴风雨一样,最终必须得屈服于他人,屈服于那些有能力满足他的欲望或帮助他避祸的人;最后,当他早上起来,如果他能遵守并奉行这些规律,像一个忠诚的人那样沐浴,像节制的人那样早餐,那么,无论他遇到什么,他都能够将他的主导原则付诸于实践,――就像一个赛跑者能在自己跑步的时候运用赛跑原则,练声者能够在自己练声的时候运用练声原则――这个人就是真正取得了进步,这个人的行进没有徒劳。

哲学的起点就是要了解自我心灵的状况。而一旦人们了解到它是软弱不堪的,就不会再想用它来解决最重大的问题了。但事实是,有人连一小口都咽不下去,却抱来一本大部头书,想把它整个吞下去。因此,他们或者会呕吐,或者会消化不良,然后还会腹痛、拉肚子、发高烧。其实他们应当做的是停下来省思一下自己的能力如何。

在理论上,说服一个无知的人是容易的,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但不愿意被人说服,反而会怨恨那些试图说服他们的人。不过,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不要过一种未经省察的生活。

有人请求第欧根尼写举荐信,他做出了这样精彩的回答:“你是一个人,这一点旁人一望便知;至于是好人还是坏人,如果他具有辨识善恶的技巧,也会知道。但如果他并不具有这样的能力,那么我给他写一千次信,他也不会了解的。”这就好像我们拿银币去给人检测,如果这人是这方面的专家,他自然就会辨别真伪的。

苏格拉底首要的和最引人注目的特征,就是他在谈论中从不激动,更不会口出恶语,相反,他一贯忍受他人的侮辱,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争端。如果你想了解他在这方面的能力,就请阅读色诺芬的《会饮》吧,你会看到苏格拉底终结了多少争端。这就是为什么诗人如此高地评价这种能力的原因――“他是如此迅速地以智慧的方式使争吵归于平静。”

苏格拉底在被人提醒要为审判早做准备时,回答道:“你不认为我一生都在为此做着准备吗?”“怎样准备?”“我保持了在我掌握之中的事物。”“你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无论是私人还是公共场合,我绝不做任何错误的事情。”

镜中真实的影像会伤害丑陋的人。如果医生告诉病人:“朋友,难道你认为自己什么事都没有?你发烧了!今天什么都不要吃,只能喝水。”这样就会被认为侮辱了病人。但是,不会有人说:“这真是个不可容忍的侮辱!”然而,如果你对某人说:“你的欲望太多,你的回避太软弱、太卑贱,你的目标自相矛盾,你的冲动与自然不协调,你的观念过于草率和虚假。”他立刻就会离席而去,并且抱怨你侮辱了他。

我觉得我了解了那句谚语的含义(我从前并不了解),“一个傻子不会被说服,也不会被打败。”上天保佑,还没有一个聪明的傻子是我的朋友!没有什么比这更难对付的了――“我决心已定!”是的,疯子也这么说。他们越是坚定地相信他们的错觉,他们就越有治疗的必要。

对那些本来就是正当的事物,不要去扭曲,也不要去费力改造,而应该让男人成为男人,让女人成为女人,让美人作为人而美丽,让丑人作为人而丑陋。因为,你不是肉体,不是毛发,而是意志。如果你能让你的意志变美,你就是美的。迄今为止,把你的丑陋之处告诉你,我还没有勇气。因为,在我看来,那是你最不愿意听的话。

在我们年幼时,如果我们撞上某件东西,正想大哭,看护我们的人不但不会教训我们,反而会去敲打那块石头。怎么了?石头做了什么吗?难道应该让石头离开这条道,就因为你会做幼稚而又愚蠢的荒唐事?还有,在我们年幼时,如果洗澡后找不到食物吃,看护我们的人就会对厨子棍棒相加,而从不会遏制我们的欲望。人啊,我们不是让你看护厨子,不是这样吗?而是让你看护孩子:需要你去纠正他、帮助他。不然,即使我们已经长大成人,看上去,我们依然像个孩子。

我们的本性是什么?是成为一个自由、高贵而谦卑的人(还有什么动物能够脸红,能够有羞愧的感觉吗),是使快乐服从于自然为我们安排的目的,就像女仆与主人的关系一样,为的是唤起我们的行动,使我们在自然指定的道路上一往无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