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论分工(3)

国富论(全译本) 作者:(英)亚当·斯密


在农业方面,富国的劳动生产力未必比贫国的劳动生产力高很多,至少不会像在制造业方面那样明显。所以,如果质量同样优良,富国的小麦,在市场上的售价,未必比贫国的小麦来得便宜。例如,波兰小麦与质量同样优良的法国小麦,在市场上的价格一样便宜,尽管就富裕和进步的程度来说,法国胜过波兰。又例如,在法国小麦产区出产的小麦,质量与英格兰出产的小麦一样好,而且在大多数年头价格也大致相同,然而就富裕与进步的程度来说,法国也许不如英格兰。可是,英格兰的麦田耕种得比法国好,而法国的麦田,据说耕种得比波兰好很多。贫国土地耕种的情况,尽管次于富国,但贫国生产的小麦,在质量和价格方面,却在相当程度上能与富国竞争;但在制造业方面,尤其是那些适宜富国土壤气候与位置的制造业,贫国最好别想和富国竞争。法国的丝织品比英国好而且便宜,只是因为丝织业在目前原丝进口税很高的情况下,不适合在英国的气候条件下发展。但英格兰的五金制品和粗毛织物的质量,皆远胜于法国,而且即使质量同样优良,英格兰制品的价格也比法国便宜许多。在波兰,除了少数几种如果没有就很难过活的简陋家用制品外,据说几乎没有什么制造业。

分工之后,同样人数的工人所能生产的数量大为提高,主要是基于三种不同理由;第一,每个工人手脚灵巧的程度提高了;第二,工人不再需要从一种工作转换到另一种工作,节省了一些时间;第三,由于发明了许多机器,简化与节省了人力,使一个人能够完成许多人的工作。

首先,工人手脚灵巧的程度提高,必然会提高他所能完成的工作量。分工使每个人的工作只剩下某一单纯工序,而且使这个单纯工序变成他毕生唯一的职业,必然会大大提高他手脚灵巧的程度。普通一个铁匠,纵然惯于使用铁锤,如果没有制作铁钉的经验,一旦事出突然,必须上场制钉,我相信,他一天顶多只能做两三百枚,而且质量必然也好不了。一个铁匠,即使曾经做过铁钉,但如果不是以制钉为唯一或主要的职业,就算他竭力工作,也很少能在一天之内做出八百或一千枚钉子。我曾经见过几个不满二十岁的年轻人,他们唯一的工作经验就是制作铁钉,可是当他们努力工作时,每人每天却能做两千三百多枚铁钉。然而,制作一支铁钉绝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同一位工人,要鼓动风箱,要视情况调节火力,要烧铁,要锤打钉子的每个部位,在锤打钉头时还得换工具。比较起来,制作别针或金属纽扣的工作细分为若干不同工序,每项工序都要比制作铁钉简单,而毕生以个别工序为业的工人,手脚熟练的程度通常也高得多。这些制造业当中有几项工序,其进行速度之快,在任何未曾亲眼目睹的人想来,显然超过人类双手能够做到的范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