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俞敏洪访谈(7)

全球企业管理高端访谈 作者:陈丕宏


俞敏洪:那个上台非常难受。

主持人:上台教那些老美非常糗,非常难过。

俞敏洪:我有朋友也有这方面的经历。

主持人:实际上这样的教育结构非常好,逼着你自己必须非常勇敢面对。

俞敏洪:像你这种情况,像往后的中国孩子的困境会更加少一点。原因是什么?比如我们在出国以前,连美国的原文电影都没看过,现在的孩子们,原版电影就不用说了,中国的电影院放的都是原版电影,原来是配音翻译,现在是打中文字幕,以前但是英文声音,实际上孩子锻炼英文听力的机会比较多,能够接触到各种语言场景的机会比较多。但是现在很多国外流行的更加切实生活的连续剧,像家庭主妇、老友记,中国孩子都特别喜欢看,他们看的过程中间,他们的听力水平和场景语言应用水平就越来越高。后来我就发现,现在比如有一些高中孩子,他到国外去以后,立刻就能融入到自己同学的生活中去了,因为他们知道交流的语言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主持人:对,因为语言本身是一个活的东西,并不只是我们在课本上读的,是每天生活里面的这些。如果大家文化的接轨以后就比较容易。

俞敏洪:所以对我们的一些课程形成比较大的冲击。新东方在大概1995年左右的时候,我们开过一门电影欣赏课,上课的学生成千上万,因为好电影欣赏完了,电影放完一小段一小段之后就分析句子的表达,现在这个课招不起学生了,因为学生电影光盘买了以后,现在设备很先进,我想把字幕抹掉就抹掉,把字幕打开就打开,很多学生都学会先把字幕抹掉,听不懂再打开,实在不行,学生把这个句子实在理解不了写下来,第二天跑到课堂上问老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件事情就过去了。

主持人:今天这个时代工具太多了。

俞敏洪:对,工具太多。现在凡是要应用工具性的语言教学,新东方在这个方面的发展几乎是停滞甚至是衰退,剩下来比如像刚才我说的小孩学英语还没有办法用这种工具,以及他为了考试,从电影中是找不到的,只能到新东方,所以这一块发展比较快。

主持人:回到刚才的问题,您接触这么多学生,从小到大,当然这一代中国孩子在整个中国的历史来看是最得天独厚的,国家蓬勃发展,经济蓬勃起飞,这么多的机会。你有什么感想没有?平常您接触这些小朋友,是给大家什么样的启发?什么样的理念?

俞敏洪:启发是这样,大家都很担忧从80后开始到90后,现在是零零后了,大家都很担心这一批孩子有很多毛病,包括比较以自我为中心,社会相互能力不是很强,因为独生子女,还担心他们娇生惯养,吃不了苦,等等等等。我倒从来没有过这方面的担心,因为我跟这些孩子接触非常多,从70后开始多80后、90后。这些孩子他们成长的这一代能够消灭中国很多潜规则和潜意识的东西,那些把社会结构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弄得特别复杂的东西,在这一代孩子身上可能有希望改变,我们人与人复杂的关系在中国是5000年的历史,比如说很要面子,背后犯嘀咕,表面互相不交流,背后弄出好多事情来,这都是中国文化中间特别要命的地方。但是这些孩子很有意思,比如说他们现在出去AA制,买东西吃,大家一桌饭花同样的钱,没有一个人感觉到不舒服,这当然是西方传过来的习惯,这并不意味着把中国文化的优秀之处去掉了,是把中国文化的糟粕抛出去,因为中国人很喜欢社交,这一点就比西方好。比如我就看西方老年人很孤单,到了老年以后就没地方去,养条狗牵着狗走来走去。中国的老年人很少孤单的,他们会有很多活动,比如说在马路上跳秧歌、扭秧歌,在国外是不可能见到的。这就是中国文化中间优秀的一点,大家互相照看,很群体化。但是原来也有很糟糕的一面,大家关系弄得太复杂了,比如咱们俩吃饭,两个人喊着付钱,付完钱之后回去骂娘。这种东西在现在这一代人身上很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