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马高镫短(1)

母亲词典 作者:李建永


〖时令·风俗〗

◆腊七腊八,冻掉下巴

腊八总是在数九寒天。丙戌年(即阳历2007年1月26日)的腊八节,是四九的最后一天。“三九四九,牙开门叫狗”,“腊七腊八,冻掉下巴”。按理说,腊八前后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但今年这个冬天是暖冬。正如杜甫《腊日》诗云:“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记得我小时候过腊八节,天刚朦朦亮便起来,跟大哥二哥提着斧头去河里凿冰凌,那可真叫个冷啊!脸蛋下巴冻得生疼,小手冻得像紫芽姜。黎明时分,两个哥哥用箩筐担着几块大冰,健步如飞;我嘴里含着一小块儿冰凌,一路紧跑跟随。俗话说:“腊八早粥,来年好收。”又说:“谁家烟筒先冒烟,谁家高粱先红尖。”我们要以最快的速度赶回家,用冰凌水煮腊八粥。直到成年以后,当我每次读到《诗·豳风·七月》“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脑海还会浮现出这一情景。童年的记忆真长啊!

古时国家也在腊月储冰,并设有专门负责管理冰的官员“凌人”。《周礼·天官·凌人》:“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春始治鉴。夏颁冰掌事。”(大意:凌人是专门负责藏冰用冰的官员。每年十二月,命令属下凿冰储冰。开春便准备好用冰块冷藏食物的瓦罐。夏天,天子颁冰给臣下,凌人负责具体的分发工作。)将农历十二月称作腊月,至晚起于周代。古代称祭百神为“蜡”,祭祖先为“腊”,秦汉以后统称为“腊”。又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水部·腊雪》云:“冬至后第三戊为腊。”《礼记·月令》:“(孟冬之月)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大割祠于公社及门闾,腊先祖五祀,劳农以休息之。”孔颖达疏:“腊,猎也。谓猎取禽兽以祭先祖五祀也。”至于腊月初八吃腊八粥,据说与佛教有关。相传,农历腊月初八日为佛祖释迦牟尼成道日,这一天各大寺院用果子杂拌煮粥,分食众僧。民间亦相沿成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二月》对宋人吃腊八粥有记载:“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队念佛,以银铜沙罗或好盆器,坐一金铜或木佛像,浸以香水,杨枝撒浴,排门教化。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汴梁)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宋·吴自牧《梦粱录·十二月》亦有类似的记述:“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亦设红糟,以麸乳、诸果、笋、芋为之,供僧或馈送檀施、贵宅等家。”宋·陆游《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诗云:“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吃腊八粥的古俗,一直相沿至今日。由于腊八节与佛教有关,所以人们往往在这一天里吃素食。谚云:“荤冬至,素腊八。”又说:“荤年素腊八,素年人笑话。”据老人们说,腊八粥要做得丰盛一些,最好能多吃几天。俗话说:“腊八粥,喝几天,沥沥啦啦二十三。”过了小年腊月二十三,大年便径奔眼前!

另,在北方的很多地区,至今仍有在腊八这一天腌制“腊八蒜”的习俗。据说起因是由于“蒜”和“算”同音,各家(特别是买卖商号)进入腊月要拢账,等到年根须清账,把欠的债还给人家,同时也要把人该的账讨回来,所以“腊八蒜”其实就是“腊八算”。正如俗话所说:“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腊八蒜”的制作既简单又方便:把剥好的蒜放进陶罐(现在多用玻璃器皿),加入老陈醋淹住蒜瓣,密封后放在阴凉处,等二十几日后蒜瓣完全变绿再开封启用。尤其是吃饺子或面条的时候,连蒜带醋舀上一羹匙,清脆可口,酸辣适度,确实是美味佳佐。

〖人情·物理〗

◆自大一点臭

俗话说:“自能三分,不值半文。”又说:“自满者败,自矜者愚。”还说:“两眼看天,跌死路边。”据《荀子·宥坐》记载:“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也。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也!’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确,从古及今,骄傲自满,没有不翻船的。孔子一生最崇敬的人,莫过于周公,可以说,夫子是周公的铁杆儿“粉丝”。然而孔子又说,即使像周公这样有才德的人,一旦骄傲自大且鄙吝小气,别的方面也就不值得一提了(见《论语·泰伯》:“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有的人之所以狂妄自大,往往是由于他的渺小自卑;足够强大的人,还需要自我夸大吗?所以俗话常说:“十能九谦。”又说:“自大不值钱,虚心受人赞;水上浮油花,有油也有限。”还说:“自大一点臭。”您瞧,“自”、“大”加一个“点”,正好构成一个“臭”字,极妙。

◆马高镫短

“马高镫短”四个字,以前我只从母亲口中听到过。多少年来,我非常留心,希望在哪本旧书里突然看到这句话;也希望跟哪个老人聊天的时候,从他的嘴里说出这句话。然而在数十年的时间里一直未能如愿。今年开春,跟女儿一起去北京通州台湖国际图书城淘旧书,女儿汗流满面地抱过一大摞半价书,对我说,也许这些书对您有用吧。的确,这几本砖头厚的纸页发黄的半价书,对我来说是颇为珍贵的。“马高镫短”一语,正是在这次购得的《谚海》(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1991年版)中找到的。记得母亲从前说这句话的时候,总是当我们兄弟几个聚齐--尤其是遇到点什么事儿,老人家就会说:“是亲的热如火,是灰的必有故。我养你们四五个,就是想让你们在马高镫短的时候,互相帮一把,不要困住哪一个。”马又高,镫又短,够不着,上不去,在这个骨节眼上伸手扶一把,或者蹲下身子给个肩膀垫一下,不就上去了吗?俗话常说:“亲弟热兄拉一把,又有骡子又有马。”对于两旁外人来说,每逢急难之时,往往是“你在火里,他在水里”看笑话;甚而还可能出现“一人落水,千人撒尿”的局面。特别是我个一人多年在外闯荡,对“马高镫短”这句话感触尤深。我常想,母亲所说的“马高镫短”,大约相当于古语中的“脊令在原”吧?《诗经·小雅·常棣》有句:“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每有良朋,烝也无戎。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诗的大意是:当危难来临之际,只有手足兄弟才会帮你;而最好的朋友,也不过是发几声感叹罢了。尽管兄弟们在家里也常常发生争斗,但遇到外来的欺侮时,他们会团结起来共同对付;而最好的朋友,在这种情况下也不会和你携手战斗。当乱局和灾难过去以后,一切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这时候,兄弟就没有朋友显得那么亲近……而且,兄弟和朋友,在感情上出现“裂痕”的时候,也是大不一样的。俗话说:“兄弟是只桶,打破好箍拢;朋友是只缸,打破没商量。”同胞兄弟之间即使闹翻了天,表面上恩断义绝刀割水洗,但实际上却是永远挣不断一个“亲”字,因为“兄弟亲,手足情,打断骨头连着筋”;而朋友之间不管平日里怎样如胶似漆莫逆于心,一旦撕破面皮,就很难和好如初,也许会从此割席绝交、割袍断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不归!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