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艺高一寸千磨难(2)

母亲词典 作者:李建永


〖人情·物理〗

◆莫嫌知事少,只欠读书多

《礼记·学记》讲过:“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太史公司马迁把获取知识的途径,概括为八个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万里路”获取的是直接经验,“读万卷书”获取的则是间接经验。俗话也说:“读不尽的书,走不尽的路。”又说:“问遍万家是行家,走遍天下是通家。”但对于普通人来说,由于客观条件所限,获取知识的途径多以“读万卷书”为主。谚云:“读一书,长一智。”《庄子·天下》云:“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刘子·崇学》亦云:“宣尼(孔子)临没,手不释卷。”宋·欧阳修《归田录》记载了一则故事:宋太祖立国建元,想采用一个历史上从未用过的年号,大臣便议定为“乾德”。某日,太祖在宫中看见一面古镜上有“乾德”二字,怪问臣下,俱不能知。只有大臣陶穀对曰:“昔蜀王有此年号,此必蜀中宫女带来者。”问之果然。太祖于是感叹道:“宰相须用读书人!”俗话说:“读未见书,如结新知;读已见书,如逢故友。”又说:“挖掉多少土,得到多少水;熟读多少书,知道多少事。”还说:“莫嫌知事少,只欠读书多。”然而,人生苦短,众书无限,到底该选择读哪些书呢?这个问题,很难(也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我个人的一点浅见或曰经验是,多读经典,多读老书。第一,经过无数人无数次的淘汰与选择而留下来的经典,是时间的长河里沉淀下来的金子。正如《刘子》所言:“不游于六艺(六经),不知智慧之深。”第二,能够流传下来的老书,大多是有历练、有经验、有见识、有思想的人写出来的,正所谓“老经十足,苦头吃足”。《抱朴子·辞义》讲得好:“众书无限,非英才不能收膏腴。”这话既是对作者而言,也是对读者而言的。

◆父母一言一行,儿女受用终生

今年6月17日是父亲节。关于父母的俗谚有很多,比如:“冷爹热娘,儿女情长”,“父辈之言,金石之音”,“父母一言一行,儿女受用终生”等。然而,如今城里人大多是独子或者独女,“独苗难长,独子难养”,虽然不都是溺爱娇惯,但也很少严厉管教。其实,“独苗子”更应该精心培养。据《宋史·列传第九十九·刘挚传》载:“刘挚,字莘老,永静东光人。儿时,父居正课以书,朝夕不少间。或谓:‘君止一子,独不可少宽邪?’居正曰:‘正以一子,不可纵也。’”刘挚与苏轼是同时代人,累官尚书右仆射。正因为早年有严父刘居正的身教和言教,才使之后来成为一代骨鲠名臣。父母的言行,对儿女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也许父母平日里随口所说的一句有意思的好话,所做的一件极细小的善事,甚而只是一个有趣的表情,都可能在儿女们的心中生根发芽,令他们回味无穷,受用终生。这大概就是《老子》四十三章所讲的“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吧?当然,父母的不良行为,同样也会影响到儿女。俗话常说,“父兄失教,子弟不堪”,“父骂子吼,祖宗显丑”,“老子偷鸡摸狗,儿子长出三只手”。所以老话说,“一村子三照,一家子传教”,“父母正了子易正,父母歪了子易歪”,“父子自有三分像”,“娘脱下的鞋子,让闺女穿上啦”,等等。为人父母者,平日里待人接物,一言一行,可不慎欤?

◆艺高一寸千磨难

谚云:“百样通,万人嫌。”又说:“艺高一寸千磨难。”第一重磨难,是自身的下苦用力。俗话说,“天道酬勤”,“皇天不负苦心人”,“没吃过苦头,尝不到甜头”,“不受苦中苦,难为出色人”。第二重磨难,是遭受同行的嫉恨和打压。俗话常说,“能遭人忌,必是良材”,“能经天磨真硬汉,不遭人妒是庸才”;因而必需忍受那些“骑老鼠,耍麦芒,小人小马小刀枪”的打击迫害。第三重磨难,是才高压主人。这也是艺高者遇到的最棘手的生存和发展的困境与难题。老话常说:“才大误了自己,地多好活别人。”唐·杜甫《古柏行》写过一棵奇伟的大树,“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不露文章世已惊,未辞剪伐谁能送”,然而,最终诗人却无奈地感叹道:“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不过,凡事利弊相随,祸福相倚,有大损必有大益。自古德慧术智,恒存疢疾;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磨难,固然打击人,折磨人,然而同时也砥砺人,成就人。《荀子·宥坐》、《庄子·杂篇》、《吕氏春秋·孝行览》以及《韩诗外传》、《风俗通》和《说苑》等,均详细记述了孔子周游列国之时,在陈、蔡(皆在今河南境内)之间被当地人围困,七日不得火食,弟子皆有饥色,除颜回一人默默择菜而外,其余之得意弟子如子贡、子路等人,都对孔子的追求乃至学说产生了怀疑,逼得夫子不得不对他们进行长篇大论的“心理开导”。对于这桩公案的讲述,各家大同小异。其中,汉·刘向《说苑·杂言》的文字比较简洁而到位:“孔子曰:‘……语不云乎:“三折肱而成良医。”夫陈、蔡之间,丘之幸也;二三子从丘者,皆幸人也!吾闻“人君不困不成王,列士不困不成行”。昔者,汤困于吕,文王困于羑里,秦穆公困于殽,齐桓公困于长勺,勾践困于会稽,晋文公困于骊氏。夫困之为道,从寒之及暖,暖之及寒也。唯贤者独知而难言之也!《易》曰:“困,亨,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圣人所与人难言信也。’“清儒李士鉁解《易·困卦》时讲:“学以困而进,才以困而成,境以困而通,道以困而大。”困境,不仅最能考验人,最能淬砺人,同时也最能看透人之高下。所以孔夫子才说“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所以孟夫子才有苦劳饿拂动忍增益所不能之说;所以老话才说,“人从虎豹丛中健,天在峰峦阙处明”,“十磨九难出好人,千磨万难出高人”;所以法国的缪塞才说:“只有创深痛巨,才能使人变得伟大!”

〖饮食·健康〗

◆小菜荤搭素,穿衣绸搭布

新民谣有:“吃菜吃素的,穿衣穿布的,当官当副的,娶媳妇娶肉的。”前三句讲得是“素”、“布”、“副”,图一个自在舒服;后一句乃山西土话,“肉”是胖而壮的意思,“要想富,家里有个大屁股”,娶个肉媳妇,那叫福气啊!关于吃与穿的方面,俗话还说:“小菜荤搭素,穿衣绸搭布。”

先说“荤搭素”。荤,远古时指有辛味的菜。俗谚云:“天下三大荤,韭菜大蒜葱。”《说文》:“荤,臭菜也。从艸,军声。”《说文·徐锴系传》:“荤,通谓芸苔、椿、韭、蒜、葱、阿魏之属,方术家所禁,谓气不洁也。”《玄应音义》:“凡物辛臭者皆曰荤也。”《仪礼·士相见礼》有“膳荤”,郑玄注:“荤,辛物,葱、薤之属,食之以止卧。”《荀子·富国》有“荤菜百疏”,杨倞注:“荤,辛菜也。”后来,荤特指荤腥之物,如鸡、鸭、鱼、肉等食物。唐·白居易《斋月静居》诗:“荤腥每断斋居月,香火常亲宴坐时。”荤乃与素相对而言。吃素之人,“只吃朝天长,不吃背朝天”,庄稼蔬果朝天长,飞禽走兽背朝天。素,古与“蔬”通。《读书杂志·荀子第三·王制》:“《月令》:‘取蔬食。’《管子·禁藏篇》曰:‘果蓏素食。’是蔬、素古字通。”《汉书·王莽传》有“莽辄素食”,颜师古注:“素食,即菜食也。”《匡谬正俗》卷三:“素食,谓但食菜果糗饵之属,无酒肉也。”俗话说:“常吃素,好养肚。”又说:“素食者长寿。”还说:“若要人长寿,多吃豆腐少吃肉。”然而也说:“吃素不吃荤,长不成强壮人。”又说:“吃肉吃面换面皮,吃糠吃菜楦肚皮。”还说:“吃素吃素,吃得面黄肌瘦;吃荤吃荤,吃得胖胖墩墩。”所以,从养生的角度来说,“荤搭素”最为适宜。当然,吃荤与吃素,亦因人而异。清·袁枚《随园食单》讲:“菜有荤素,犹衣有表里也。富贵之人,嗜素甚于嗜荤。”对于满肚子油水儿的人来说,自然喜欢“素食清茶,爽口爽心”。然而,正如《韩非子·五蠹》所讲:“糟糠不饱者,不务粱肉;短褐不完者,不待文绣。”对于穷娃子来说,一年到头吃不上几顿好饭,好不容易逮住一顿荤腥,那还不来个“假装眼睛瞎,两块肥肉一筷夹”!

再说“绸搭布”。俗话说:“吃要吃精,穿要穿轻,住要住新。”所谓穿轻,无非是披挂些个绫罗绸缎。不过,“丝绸好看不挡寒,粗棉笨布周身暖”,所以最佳搭配,还是“里穿棉来外绸缎,既暖和来又光鲜”。近些年来,人们讲究回归自然,就连时髦男女也开始喜欢穿麻着布了。这倒正好应了那句老话:“吃尽美味还是盐,穿尽绫罗还是棉。”

(2007年6月17日是父亲节。6月19日,即农历丁亥年五月初五,端午节)

(莫嫌知事少,只欠读书多配图:宽心应是酒,谴兴莫过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