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船载的金银填不满烟花寨(2)

母亲词典 作者:李建永


〖饮食·健康〗

◆三十里的莜面四十里的糕,二十里的荞面饿断腰

俗谚“三十里的莜面四十里的糕,二十里的荞面饿断腰”,大约仅流行于山西中北部以及内蒙西部和河北张家口地区一带。它的大意是:吃了莜面,可以走三十里路肚子不饿;吃了黄糕,可以走四十里路肚子不饿;可是吃了荞面,只要走二十里路就饿得支持不住了。莜面和黄糕耐饥(俗称“坚饥”),而荞面则不耐饥。不过,现在人们喜欢吃绿色食品,莜面(莜麦磨成的面粉)和荞面(荞麦磨成的面粉)都是绿色低糖食品,尤其是我们家乡产的燕麦片,颇受消费者欢迎。

莜麦适于较为寒冷的地方种植。谚云:“莜麦生得怪,天冷成得快。”莜麦成熟后即子裂脱壳,故又称裸燕麦。《本草纲目》称之为雀麦(也称燕麦),时珍曰:“此野麦也。燕雀所食,故名。”又记:“燕麦穗极细,每穗又分小叉十数个,子亦细小。舂去皮,作面蒸食及作饼食。”莜面有一种特殊的香味,且越吃越上瘾。在我们家乡最讲究的吃法,是推莜面窝窝,再配上羊肉汤,那叫个绝!俗话说:“莜面窝窝实在是香,香就香在个风味儿上。”由于莜面“坚饥”,吃得多了不好消化,所以俗话又说:“莜面吃个半饱饱,喝碗开水正好好。”

黍子是一个古老的物种。《诗·王风·黍离》即有“彼黍离离”,朱熹集传:“黍,谷名,苗似芦,高丈余(牧马按:我所见到的黍子,一般只有四五尺高,至高也不过六七尺。也许是古今品种之异,抑或是古今尺度之异焉?),穗黑色,实圆重。”《论语·微子》亦有“杀鸡为黍而食之”。《说文》讲:“黍,禾属而粘者也。以大暑而种,故谓之黍。”并引孔子的话说:“黍可为酒,禾入水也。”(即“黍”字由禾、入、水三部分构成。)《齐民要术·黍穄》引《氾胜之书》曰:“黍者,暑也,种者必待暑。”据《本草纲目·谷部·黍》记载,古人制定度量衡,必须以上党(今属山西省长治市)“一稃二米之黍”为标准,来确定长短、容积和轻重的规格,“他黍则不然”。譬如,“度”以一粒黍的长度为一分,十分为一寸,十寸为一尺,十尺为一丈,十丈为一引。“量”与“衡”亦有相关的标准(参见《汉书·律历志》)。《本草》云:“黍米【气味】甘,温,无毒。久食令人多热,烦。【主治】益气,补中。思邈曰:‘黍米,肺之谷也。肺病宜食之,主益气。’”黍子磨面蒸成糕叫黍子糕,与熬羊肉成绝配,俗称“羊肉蘸糕”或“羊肉泡糕”。这种搭配是颇有依据的。据《周礼·天官·食医》讲:“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凡会膳食之宜,牛宜稌(粳米),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雁(鹅)宜麦,鱼宜苽(茭白米)。”黍子去了皮叫黄米,用黄米磨成的面合水后可蒸成黄糕(比黍子糕要高一个档次),也是我们家乡的一种主食;黄糕包上糖、豆馅或菜馅用食油煎炸后,叫油糕。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一般的庄户人大多吃不饱肚子。饺子,一年中只能在冬至和过大年时吃上几顿;而黍子糕、黄糕或油炸糕相对来说,可以多吃几顿。因而俗话说:“饺子是饭中王,一年只吃两三顿,油糕挡百阵。”有些老人们还会感叹:“一辈子三顿糕,两顿吃不着。”(牧马按: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三顿油炸糕是:一、满月糕;二、娶亲糕;三、送葬糕。)由于黄糕和油糕比莜面还要“坚饥”,所以俗话才说“三十里的莜面四十里的糕”。近十多年来,社会上流行把“小姐”(妓)称作“黄米”,把嫖娼称作“粮黄米”。“粮”是名词动用,购买的意思。我问过一位地方志专家,为何称“小姐”为“黄米”?他说,黍子去了皮叫黄米,“小姐”谋生也凭去皮(脱衣),不就像“黄米”一样吗?

荞麦,又名荍(音翘)麦、乌麦。据《本草纲目》讲:“荞麦之茎弱而翘然,易长易收,磨面如麦,故曰荞曰荍,而与麦同名也。荞麦南北皆有。立秋前后下种,八九月收刈,性最畏霜。苗高一二尺,赤茎绿叶,如乌桕树叶。开小白花,繁密粲粲然。结实累累如羊蹄,实有三棱,老则乌黑色。”据老农说,荞麦“种早了不得,种晚了不黑”,播种的最佳时机在“三伏”前后。荞麦十分喜雨,但怕重茬连种。俗话说:“荞麦不怕连阴雨,小麦不怕火烧天。”又说:“荞麦三年没棱棱,莜麦三年没铃铃。”又据《本草》讲:“荞麦【气味】甘,平,寒,无毒。荞麦最降气宽肠,故能炼肠胃滓滞,而治浊带泄痢腹痛上气之疾,气盛有湿热者宜之。若脾胃虚寒人食之,则大脱元气而落须眉,非所宜矣。”在我们家乡,荞麦可以做成凉粉、煎饼、河捞和餺饦等食品。俗话说:“荞面餺饦猪尾巴,看这光景砂不砂!”砂为砂糖的砂,甜蜜之意也。

(2007年7月23日,即农历丁亥年六月初十,大暑)

(习惯成自然配图:城中好高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