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船载的金银填不满烟花寨(1)

母亲词典 作者:李建永


〖时令·风俗〗

◆大暑如酷吏

大暑乃夏季的最后一个节令,处于“三伏”的中伏阶段(大暑一般在每年阳历的7月23日或24日;今年是阳历7月23日14时1分交大暑,农历六月初十;7月25日即农历六月十二日,入中伏),是一年里最为炎热的时候。西晋·夏侯湛《大暑赋》云:“三伏相仍,徂暑彤彤。上无纤云,下无微风。”又,《文选·苦热行》云:“砂砾销铄,草木焦卷。处凉台而有郁蒸之烦,浴寒水而有灼烂之苦。宇宙虽广,无阴以憇。昔闻草木焦,今见砂石烂。大火灼光,炎气酷烈。”宋·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诗亦云:“玉砾金沙一径长,暑中无处可追凉。独行行到荷池上,荷不生风水不香。”虽然俗话常说“热不过大小暑”,然而大暑较之小暑要更加炎热,古人称大暑为溽暑、暍暑、毒暑、徂暑、酷暑,甚至把大暑比作暑吏或酷吏。唐·杜牧有句:“大暑云酷吏,清风来故人。”俗谚亦云:“大暑如酷吏。”又云:“大暑如煮。”《通纬·孝经援神契》:“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初后为小,望后为大也。”《逸周书·时训解》:“大暑之日腐草化为萤,又五日土润溽暑,又五日大雨时行。”大暑天一般有两个特点:第一个是下雨多。此时大田庄稼正处于生长期,也需要充足的雨水。俗话说:“大暑小暑,灌死老鼠。”又说:“大暑天连阴,遍地是黄金。”还说:“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由于此时气温普遍“高烧”,水分蒸发得极快。谚云:“伏里日头,石板熬油。”又云:“伏地如筛。”即使在大雨之后,也是“大暑天,立马等道干”。第二个特点就是酷热--而且不热不行。俗话说:“人在屋里热得跳,谷在田里热得笑。”又说:“大寒地不冻,虫不灭;大暑天不热,谷不结。”还说:“大暑无酷热,五谷多不结。”宋·戴复古《大热》诗云:“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万物此陶镕,人何怨炎热。君看百谷秋,亦是暑中结。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的确,庄稼人在暑伏天里,是名副其实的度“苦夏”:一方面,“大暑小暑,有米懒煮”,由于“夏日可畏”,食欲不振;另一方面,“大暑小暑,遍地开锄”,庄户人冒着酷暑下大田,一颗汗珠摔八瓣儿!

〖人情·物理〗

◆习惯成自然

1.据说“习惯成自然”一谚,最初出自孔子之口。《大戴礼记·保傅》云:“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贯之为常。’”《贾子新书·保傅》亦云:“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贯如自然。’”的确,行为久之成习惯,习惯久之成德行。然而,习惯一旦养成德行,不仅成为一种“自我常态”,而且还会习染他人,渐渐成为一种风气或曰风俗。俗话说:“习惯之始如蛛丝,习惯之后如绳索。”《孟子·尽心上》:“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孔子家语》:“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这就叫习以为常,或曰习焉不察。

2.古谚云:“人之寿夭在元气,国之长短在风俗。”所谓风俗,其实就是人的情欲。东汉·刘熙《释名·释言语》:“俗,欲也,俗人所欲也。”《后汉书·班彪传》注曰:“随君上之情欲,谓之俗。”《管子·权修》:“士无邪行,教也;女无淫事,训也。教训成俗而刑罚省,数也。”唐·魏征《群书治要》引《尸子·处道》:“孔子曰:‘君者,盂也;民者,水也。盂方则水方,盂圆则水圆。上何好而民不从?’”《后汉书·马廖传》:“夫改政移风,必有其本。传曰:‘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长安语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斯言如戏,有切事实。”

3.现在人们都知道,“十五国风晋最俭”。其实,晋国之风俗,最初很崇尚奢华,是晋文公用“俭”把它矫正过来的。据唐·虞世南《北堂书钞》引《尸子》语:“晋国苦奢,文公以俭矫之,衣不重帛,食不兼肉。”又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欲止之,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公曰:‘诺。’于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此所谓”屋漏在下,止之在上“。故移风易俗,必至上而下,方有切实之功效。《诗·小雅·节南山》云:“不躬不亲,庶民不信。”

◆船载的金银填不满烟花寨

风,花,雪,月,这四个字,原本是指四时的景致:春天的花,夏天的风,秋天的月,冬天的雪。后来竟由谈情说爱的场景“花前月下种风流”,浓缩成“风月”二字,进而演变成“三瓦两舍,风花雪月”。唐·韦庄诗:“一生风月供惆怅,到处烟花恨别离。”这里的“风月”仍指的是爱情,“烟花”也指的是自然景致。《南宫词纪·绛都春·四时怨别》:“风流空惹下风流业,又担上风花雪月,满怀心事,这离思教我对谁说?”此处的“风花雪月”依然指的是情爱。元·杨暹《刘行首》第四折:“云雨乡打抄散燕莺期,风月所掀腾翡翠帏,烟花阵搅散了鸳鸯会。”这里的“云雨乡”、“风月所”、“烟花阵”,便都带了颜色。烟花、烟花女、烟花粉黛,都是旧时妓女的代称。烟花阵、烟花场、烟花寨,指的都是旧时的妓院。《红楼梦》第一回:“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烟花巷、烟花市、烟花柳巷、烟花行院,特指妓院集中的街坊。据清·梁章钜《称谓录》讲:“《名义考》:呼娼家为表子,表对里之称,表子犹言外妇。亦作婊。”称呼合法妻子为内人或内子,称呼外面包养的无夫妻之名而行夫妻之实者为表子(如今日之“二奶”),内外有别,互为表里,这真是一个绝妙的称呼!只是不知谁人将“表”改为“婊”,不仅画蛇添足,而且大煞风景。老话说:“婊子无情,戏子无义。”又说:“车载的金银,还不完烟花债。”还说:“家有九十九样富,不杀穷人不富;家有九十九样败,嫖赌在外。”谁都知道,勾栏瓦舍,花街柳巷,向来都是坏人子弟、毁人前程的火坑,但为什么千百年来还有那么多人(包括“大人物”)往里跳呢?清·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二七六》:“设使英雄垂暮日,温柔不住住何乡?”好像说英雄暮年(如今日之“五十八岁现象”),就该长出一截花花肠子来,这论调似乎于理难通。倒是元·石德玉《曲江池》(第三折)里讲的“风月所得清白,云雨乡无粘带,烟花寨耳根清静”,颇有一些“道理”。从近年来落马的贪官身上考察,大多都惹下些风流业;据他们事后忏悔说,官场竞争太激烈,压力太大,包养几个“二奶”纯粹是为了“减压”。这不正是“风月所得清白,云雨乡无粘带,烟花寨耳根清静”的最好写照吗?不过,俗话说得好:“美人不是肉包子,贪色等于挨刀子。”又说:“蛾眉本是婵娟刀,杀尽风流世上人。”更重要的一条是:“船载的金银,填不满烟花寨。”今天的不少贪官,正是在渐次包下若干个“二奶”之后,千金买笑,万金承欢,能捞就捞,大贪特贪,从而加速了他们的完蛋。所以俗谚云:“时来逢好友,运去遇佳人。”又说:“贪了人家个花,害了自己个家。”还说:“上了美人船,必定输江山。”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