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官满如花谢(2)

母亲词典 作者:李建永


第四句:“十山九无头,官至三品休。”

俗话说:“官到尚书吏到部,人到讨饭尽了头。”又说:“十山九无头,官至三品休。”三品是个多大的官?各个朝代不一样,大致在尚书和侍郎之间(折合成现代的职级,尚书相当于正部级,侍郎相当于副部级)。譬如,隋代的六部尚书都是正三品,侍郎则只有吏部侍郎是正四品,而户、礼、工、刑、兵五部侍郎都是从五品。唐代的六部尚书都是正三品,侍郎则只有吏部侍郎是正四品上,而户、礼、工、刑、兵五部侍郎都是正四品下,六部二十四司郎中都是从五品上。金代的六部尚书都是正三品,侍郎一律是正四品。明初沿用元制,到洪武十三年(1380年)撤销中书省并废除丞相职务,六部职权大大提高,成为直接向皇帝负责的中央最高一级行政机关,六部尚书都是正二品,而左右侍郎都是正三品。张岱《夜航船·选举部·官制》对明代的正从九品官列了一张明细表,谨录一、二、三品如后:“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宗人令,左右宗正,左右宗人,左右都督。从一品: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都督同知。正二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尚书,都御史,都督佥事,正留守,都指挥使,袭封衍圣公。从二品:布政使,都指挥使同知。正三品:太子宾客,侍郎,副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太常寺卿,詹事,府尹,按察使,副留守,都指挥佥事,指挥使。从三品:光禄寺卿,太仆寺卿、行太仆寺卿,苑马寺卿,参政,都转运盐使,留守司指挥同知,宣慰使。”看一看,比一比,就知道三品官也不是谁都可以搞到的。俗话说:“望山跑死马,望鱼馋死人。”官场亦如是。倘一级一级不停地往上窜,哪里是个尽头!

第五句:“官场如唱戏,你来我就去。”

明·汤显祖《牡丹亭·虏谍》:“万里江山万里尘,一朝天子一朝臣。”俗话也说:“一朝天子一朝臣,这朝不用那朝的人。”官场里永远有兴替,有斗争,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你方唱罢我登临。俗话说:“官场如戏,官场无义。”又说:“官场如唱戏,你来我就去。”如果你来我去的“去”是履新高就,那自然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如若这个“去”是告别官场,告老还家,从此黄鹤一去不复返,那就会生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慨叹。所以俗话说:“官难离堂,儿难离娘。”又说:“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还有一些官人,在其人生最宝贵的黄金时段,是在“全心全意”地为他人设置障碍,制造困难;他们似乎觉得这样很有快感,很有成就感噢!然而,这种人一旦下台,威风不再,血债血还,晚景往往十分悲惨。因而他们更加贪权恋栈,非常恐惧看到下台落幕的那一天!

第六句:“官情薄如纸,心事乱如麻。”

官场中人,多是竿木随身,逢场作戏。俗谚云:“官情长,私情短。”官在位,情深深,热嗡嗡,闹哄哄;官下台,情何如?义何在?古得拜!即使你一手提拔的人,从前是公堂受爵,私室谢恩;而今你的尊臀刚离开位子三分钟,他便没了踪影。俗话说:“官在殷勤在,官丢奚落来。”又说:“官情薄如纸,心事乱如麻。”形成反差最大的是,“官娘子死了满街白,官人死了没人抬”,“将军狗死人吊孝,将军死后没人埋”。

第七句:“好好开花好好谢。”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林黛玉吟唱的《葬花词》,头一句:“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末一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不知怎的,每读到这两句,我就会想到俗话所说的“官满如花谢”。记得前些年读《黄帝内经》,令我非常吃惊的是,“精神内伤”竟是官场失意所致。《黄帝内经·素问·疏五过论篇》:“诊有三常,必问贵贱,封君败伤,及欲侯王,故贵脱势,虽不中斜,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始富后贫,虽不伤斜,皮焦筋屈,痿躄为挛,医不能严,不能动神,外为柔弱,乱至失常,并不能移,则医事不行。”清代大医家张志聪注:“封君败伤,故贵脱势,及欲侯王而不可得,此忧患缘于内,是以精神内伤。《灵枢经》曰忧恐忿怒伤气,是三者皆不能守而失其常矣。”因为丢官,竟至于“内伤”,竟至于“失常”,从而丢了性命。这个官字,可谓误尽苍生矣!其实,花开即有花谢日,上场必有下场时。既然是“官满如花谢”,那就要“好好开花好好谢”。不过,非上上智,无了了心。只有在风疾雨狂时,立得住才见脚跟;每处于花繁柳密处,放得下方显胸襟。孔子对没有位置,悠然而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孟子对失去位置,潇洒而道:“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饮食·健康〗

◆头伏里的西瓜赛人参

数伏天里吃啥好?谚云:“头伏饺子末伏面。”又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不过,数伏天里吃得最多的大概要数西瓜了。俗话说:“夏食西瓜,饿死医家。”又说:“头伏里的西瓜赛人参,二伏里的西瓜赛麻糁。”(牧马按:麻糁,用胡麻、芝麻等种子榨油后留下的渣滓,轧成一种厚约寸余、直径尺许的圆形硬饼。麻糁砸碎后可以喂牛,是上好的饲料。我们小时候常常偷吃牛槽里的麻糁,粗砺,坚硬,味道苦涩,然而又隐约有一股油香味儿。)西瓜的含水量高达94%,在所有水果中天然营养汁含量居首位,是消暑解热的最佳果品。据说西瓜原产非洲,到五代时才开始引入我国种植。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西瓜》:“按胡峤《陷虏记》言,峤征回纥,得此种归,名曰西瓜。则西瓜自五代时始入中国,今则南北皆有,而南方者味稍不及,亦甜瓜之类也。二月下种,蔓生,花、叶皆如甜瓜。七八月实熟(牧马按:现在各地西瓜的种植和收获时间不尽相同,早熟品种在夏至及小暑前后--即农历五月中下旬到六月初便大批上市),有围及径尺者,长至二尺者。其棱或有或无,其色或青或绿,其瓤或白或红,红者味尤胜;其子或黄或红,或黑或白,白者味更劣;其味有甘,有淡,有酸,酸者为下。瓜瓤【气味】甘,淡,寒,无毒。多食作吐利,胃弱者不可食。同油饼食,损脾。按《延寿书》云:北人禀厚,食之犹惯;南人禀薄,多食易至霍乱,冷病终身也。又按《相感志》云,食西瓜后食其子,即不噫瓜气。以瓜划破,曝日中,少顷食,即冷如水也。【主治】消烦止渴,解暑热,疗喉痹,宽中下气,利小水,治血痢,解酒毒。含汁,治口疮。【发明】西瓜性寒解热,有天生白虎汤之号。然亦不宜多食。西瓜、甜瓜皆属生冷。世俗以为醍醐灌顶,甘露洒心,取其一时之快,不知其伤脾助湿之害也。真西山卫生歌云‘瓜桃生冷宜少飧,免致秋来成疟痢’是也。又李鹏飞《延寿书》云:‘防州太守陈逢原,避暑食瓜过多,至秋忽腰腿痛,不能举动。遇商助教疗之,乃愈。’”关于西瓜不宜吃得过多,俗话也说:“西瓜祛暑,多食伤气。”又说:“西瓜黄香梨,多吃坏肚皮。”《本草纲目》还讲到西瓜皮的药用价值:“皮【气味】甘,凉,无毒。【主治】口、舌、唇内生疮,烧研噙之。食瓜过伤,瓜皮煎汤解之。诸瓜皆同。”据我所知,西瓜皮还可以防治痱子。我常在夏夜吃完西瓜之后,用小勺将瓜皮刮干净,切成小块儿擦拭身体,冰凉透肌,感觉特爽;半个小时后再冲个热水澡,即使是三伏天里也不起痱子。如果已经长了痱子,亦可用瓜皮(最好是冰过的西瓜)反复擦拭患处,两三次后即愈,效果奇好。

(2007年7月15日,即农历丁亥年六月初二,头伏第一天)

(官满如花谢配图一:戴上你言不由衷……配图二:戏唱完了还不下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