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脏养生完全图解 作者:高玉琪


脾脏是人体中最大的淋巴器官,位于腹腔上,膈膜下,在胃的背侧,呈现紫红色;形如刀镰,扁似马蹄。脾五行属土,土能产生甘味,甘味可以滋养脾气,所以脾与湿、甜味、黄色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与胃、口、唇、肌肉等构成整个“脾系统”。脾脏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脾主运化】

运,即运输,输送;化,即消化,吸收。脾的运化功能不仅涉及水谷,而且涉及水液。因此,脾的运化,是指脾将食物(即水谷),消化为脏器可吸收的营养物质(精微),然后将营养物质输送至全身各组织脏器中。由此来看,如果“脾气健运”,人体的消化功能就强;而如果“脾失健运”,人体便容易出现腹胀便溏、食

欲不振、精神萎靡、气血不足的情况。

【脾主生血统血】

张景岳说过:“血者水谷之精也,源源而来,而实生化于脾。”也就是说,脾是人体后天之本,所以是气血的生化之源,是将水谷精微生化为血液的物质基础,具有生血的功能,并统设、控制血液在血管内运行。正因为如此,脾气健运,血液充足;脾失健运,则指甲、舌、唇、面淡白,血虚,头晕眼花。

【脾主肌肉】

脾主肌肉。肌肉、脂肪与皮下组织是由水谷精微来补充营养的,而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因此,脾气足,心肌结实;脾气弱,心肌乏力,泵血不足,长此下去,患心脏病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开窍于口】

整个口腔(唇、舌、腭等)为脾之窍,因此,人的食欲、口味与脾息息相关。再比如说肾主骨,发为血之余,齿为骨之余;脾主肌舌肉,牙龈肌肉包裹着牙齿。水来土屯,脾土克肾水,牙龈肌肉紧致,腭牙齿就不会松动;相反,脾土克不住肾水,牙龈肌肉松弛,你的牙齿就会七倒八歪。

就养生而言,脾胃是后天之

本,四季均要重视脾脏养生。中医认为,脾主运行,脾脏出现问题,具体表现有:

自我检测法

双肩同时感觉不舒服,脖子僵硬。便秘,排便困难;或者腹泻,胃肠胀气。食欲减退,胸部有压迫感,体力逐渐减弱,肌肉消瘦。咽部不舒服,脖子两侧胀痛,有时这种感觉会蔓延到肩膀和手臂外侧。经常感觉口干、口苦。容易鼻塞、流鼻涕。感觉身体不舒服,无法提重的东西。面部长色斑。

【饭后百步走】

谚语所说的“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是有一定道理的。脾脏的最佳排毒时间在饭后,饭后出外走一走,有助于脾脏毒素的排除。

【多吃甜味、黄色食物】

中医认为,甜味入脾经,黄色入脾经。因此,多进食黄色食物,如玉米、小麦、荞麦、莲子等,在饭后1小时左右吃一点水果,有助于健脾、排毒。

中医认为,甜味和黄色食物属土入脾经,补脾宜食味甘和黄色的食物,有助于健脾健胃,促进消化。健脾食补的最好载体是粥和汤水,宜用炖和蒸的方法进行烹制。另外,要注意少吃盐,少吃酸性食物,因为盐和酸性食物会助湿生湿,不利于脾胃运行。

【地三鲜】

原料

土豆、五彩椒、茄子、淀粉、葱、姜、蒜、酱油、盐。

做法

把土豆、五彩椒、茄子分别切成块或者片,茄子要拍一层干淀粉,然后将原料分别入油锅炸一下,这叫拉油。重新起油锅,爆香葱、姜、蒜,把土豆、五彩椒、茄子回锅熘一下,加酱油和盐调味,最后勾芡即可。

功用

可以滋补脾脏,具有健脾的功效。

【炒薯(芋)泥】

原料

红薯(或芋头)、猪油、冰糖、芝麻、葡萄干、松子仁。

做法

把红薯或芋头蒸熟,剥皮后压成泥,铁锅里倒入猪油,油温不用高,倒入薯泥或者芋泥一起翻炒,加冰糖水反复炒到颗粒均匀、薯泥或芋泥起胶时盛入碗中,用不锈钢勺压紧抹平,再点缀一些芝麻、葡萄干、松子仁更佳。

功用

红薯和芋头都能健脾,而且能加强皮肤弹性,预防湿疹。

【山药炖猪肚】

原料

猪肝、盐、醋、山药、猪肚、生姜、大葱、陈皮、盐。

做法

猪肝用盐和醋反复擦洗干净,去除异味,然后在滚水中焯一下,切成大块。山药刮皮清洗后切成大块,与猪肚一起放进砂锅里,加满清水烧开,撇去浮沫,加一块生姜、一段大葱、一片陈皮,改小火慢煨一小时,加盐调味即可。

功用

山药、猪肚和陈皮都是健脾的食材,山药不但健脾,还能补肾。

【板栗烧牛肉】

原料

板栗、牛肉、酱油、盐、料酒。

做法

牛肉最好是用牛腩,切成大块,生板栗在滚水中焯一下就很容易剥壳了,起油锅煸炒牛肉,加酱油、盐、料酒调味,加满清水烧开后倒入板栗,也可适当加一片陈皮,用小火慢煨一个半小时,加盐调味,最后要大火收汁。

功用

牛肉和板栗都是健脾的食物。

【赤小豆煲鲤鱼汤】

原料

赤小豆、鲤鱼、油、姜、盐。

做法

鲤鱼要去鳞,铁锅里先倒入少许油,下姜丝炒香,再下鲤鱼两面煎得微黄,然后加清水烧开,加一把赤小豆(与红豆不同,赤小豆细而尖,深红色),用小火慢煨1小时,加盐调味,只喝汤即可。

功用

赤小豆与鲤鱼都是祛湿力很强的食材,可以有效地健脾祛湿。

【虫草炖鸭】

原料

鸭肉150克,冬虫夏草10克,红枣5枚,生姜15克。

做法

洗净冬虫夏草、生姜、红枣、鸭肉,一同放入炖盅,文火炖2小时即可。

功用

食肉饮汤,可补肾填精,健脾养胃。

【黄精炖猪肉】

原料

黄精50克,瘦猪肉200克,葱、姜、料酒、食盐、味精各适量。

做法

将黄精、瘦猪肉洗净,分别切成长3.3厘米、宽1.6厘米的小块;放入砂锅内,加水适量,再放入葱、姜、食盐、料酒;隔水炖熟,最后放入少许味精即可。

功用

早晚各食1次,可养脾阴,益心肺。对心脾阴血不足所致的食欲不振、失眠等症有明显效果,亦可用于阴虚体质者的平时调养。

【饮食】

三餐要有一定的规律,做到定时定量。早餐一定要吃,即使是过了早餐时间;对于脾弱的人,午餐可以提前到11点进行;晚餐要少吃,吃半饱即可,且不要拖到晚上8点以后。

多吃黄色和甜味食品,但甜味食物的摄入量要适度,如果过度摄入甜味食物,也会损及脾脏,伤及肌肉。不可吃冷米饭,因为米饭性偏寒,若凉着吃,会使寒气凝聚脾胃,影响消化。

【起居】

注意腹部保暖,起到脾胃避寒的作用,有利于养脾。要“夜卧早起”,否则,将损伤消化系统,导致胃酸胃胀。

【运动】

脾主肌肉,锻炼也应将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结合起来,并适当辅以器械训练,以强壮四肢肌肉,增强体内能量代谢,最终将富余能量消耗干净。人们进行锻炼时,要遵循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原则,多拉伸肢体,多活动脚趾,保持体内气血通畅,阴阳平衡。

【心态】

思伤脾,过度的思虑会对脾脏造成伤害。为了避免思虑过度,我们应适当控制这种情绪,或通过进行户外活动等形式,转移这种情绪。

一提到养脾,很多人就认为要花钱买补品,实际上,轻揉相应穴位,就能为脾脏减负。这些穴位都是养脾的良药,有了它们,我们就可以轻松自如地进行脾脏养生。

【劳宫穴】

位置:在手掌正中的凹陷处,约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

劳宫穴功        用劳宫也就是心脏休息的宫殿,揉揉手心就相当于让心脏回宫殿休息,可以放松神经。坚持一段时间,相信你的脾胃功能就能够得到改善。

双手都要按摩,各按摩3分钟左右,一天约3次即可。

【神阙穴】

位置:位于与命门穴(在第2腰椎与第3腰椎棘突之间的督脉上)平行对应的肚脐中。

神阙穴

功   用按摩肚脐有利于人体保持精神愉悦。睡觉前按摩肚脐,有助于入睡,防止失眠。对于患有动脉硬化、高血压、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按摩肚脐能平息肝火,心平气和,血脉流通,可起到辅助治疗的良好作用。

每晚睡前空腹,将双手搓热,双手左下右上(女子相反)叠放于肚脐,先顺时针后逆时针揉转,取男八女七,即男人每次按揉八八六十四次,而女性则按揉七七四十九次。按揉时,用力要适度,精力集中,呼吸自然,按摩到腹部发热,效果则更加明显。

【太白穴】

位置: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一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太白穴

功   用太白穴是健脾的要穴,能治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虚如先天脾虚、肝旺脾虚、心脾两虚、脾肺气虚、病后脾虚等。可主治胃痛、腹胀、呕吐、呃逆、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脚气、痔漏等。

取定穴位时,可采用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的姿势,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3~5分钟。

【脾俞穴】

位置:位于人体的背部,在第十一胸椎棘(长有肋骨的脊椎)突下,左右旁开两指宽处。

脾俞穴

功   用健脾益气、安神定志、通经活络,缓解倦怠感、食欲不振等,主治腹胀、腹泻、呕吐、背痛等症。

取穴时,采用俯卧的姿势,用自己双手手背的食指根部隆起的关节,压在脾俞穴上,缓缓旋转按揉。每天早晚各按揉一次,一次1~3分钟为宜。

【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位置:在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一横指,当胫骨前肌上。

功   用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扶正祛邪。配中脘、内关,可和胃降逆、宽中利气,对胃脘痛疗效显著;配曲池、丰隆、三阴交,有健脾化痰的作用,可治头晕目眩。

取穴时,采取正身端坐,上身与大腿成直角,大腿与小腿成直角。按摩时,微前伸一侧小腿,另一侧的手张开,将大拇指置于足三里上,手掌握住小腿内侧,拇指用力按揉挤压,也可弹拨。以局部有酸胀、发热等感觉为宜,时间大约为3~5分钟;然后换另一侧,手法同上。

【气海穴】

位置: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气海穴

功   用对脏气衰惫、虚脱、乏力等有明显作用;配足三里穴、脾俞穴、胃俞穴、天枢穴、上巨虚穴,可治疗胃腹胀痛、呃逆、大便不通、泄痢不止等症。

取穴时,采取仰卧的姿势,先以右掌心紧贴于气海穴位置,依次分小圈、中圈、大圈按顺时针方向按揉,一共按揉100~200次;再换左掌心,用同样方法,按逆时针方向按揉100~200次。一般以按摩至有热感为宜。

胃上连食道,下通小肠,生性喜欢温润,厌恶燥热,是通过食物直接接触外界的器官,特别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袭,从而患上各种胃病。因此,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加注意。

【慢性胃病】

        

 

胃病,是由风中夹带的寒气、寒凉的食物、气郁、食滞等,引起的胃气受阻。换句话说,胃病就是胃部因气堵而不再和睦。

          

正因为胃病是由于外邪扰乱胃部温润而引起的不适,我们主要通过食疗的方法对其进行防治。

①吃饭之前适量喝汤,有助于胃部的温润。

②用一只老鸭,和丁香、黄酒、葱、姜一起,放入瓦罐里煲十几个小时,吃肉饮汤,可以补虚理气、养胃散寒、行气止呕,是治疗慢性胃病的上乘佳肴。

③将羊肉和大麦按3:1的比例一同放入锅中熬汤,待肉烂后,再放入一点儿盐。长期饮用此汤,健脾和胃,温胃益脾,对老胃病的疗效亦显著。

【打嗝、反胃】    

打嗝,又叫呃逆,主要是由于饮食不节,正气亏虚,引起胃气上逆等引起的。而反胃则是由于吃了冷饮等,使脾胃受凉,影响消化,导致腹痛等。

          

①要注意平时饮食,保护脾胃,不可只图一时痛快而贪凉、暴饮暴食。

 

②对于打嗝,可用按摩攒竹穴和天突穴的方法解决,即用双手中指按压攒竹穴,均匀用力,并进行吞咽动作,持续约3分钟,直到感觉穴位处有酸胀痛;也可将大拇指指尖顶着天突穴,向下逐渐用力,并做吞咽动作,同样持续约3分钟,直到感觉穴位处有酸胀痛为止。

 

③对于反胃,可按压中脘穴,按揉时以单手握拳向里按,并缓缓吐气,几秒钟后,将手挪开,如此重复多次,直

 

 

到胃部感觉舒适;也可双手握拳,用适度的力气敲击天枢

穴,持续2分钟左右;亦可用拇指或中指的指腹按压足三里

穴,以感觉稍痛为宜。

【湿疹】

        

中医认为,脾脏喜燥恶湿,湿毒过盛容易导致气血生化受阻,经络气血长期不能达到体表,皮肤表面就会长湿疹。实际上,皮肤上出现湿疹,是在告诉我们脾脏内的湿毒该清理了。    

          【口腔溃疡】

        

口腔溃疡分为两种,即单纯性口腔溃疡和复发性口腔溃疡。前者主要是由心火、胃火旺盛引起的;而后者则是由虚症引起的,脾胃气血不足,导致虚火上炎,经常是旧的溃疡刚好,新的溃疡又出现了。

          

对于简单的单纯性口腔溃疡,只需要祛火就可以了,但对于复杂的复发性口腔溃疡,则需要调补气血。治疗单纯性口腔溃疡的方法有:

①饮用浓茶或用浓茶漱口。每天3次,每次2分钟。因为茶叶性寒,能降火,而且其中含有单宁,可以收敛溃疡。

 

②常喝绿豆粥,也可用绿豆汤冲鸡蛋花饮用。绿豆味甘微寒,清热解毒;鸡蛋甘而微寒,能滋阴润燥。

 

③在溃疡面上抹蜂蜜,含一会儿之后咽下。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方法有:

 

①除了用上述祛火方法,注意用补益类药食调补。

 

②饮食上,要多吃西瓜、香蕉等寒性水果,少吃杨梅、荔枝等热性水果;多吃淡水鱼,少吃牛羊肉;多吃清蒸食品,少吃油煎烧烤类食品。

 

③避免过度劳累或者思虑过度,保证气血的充足。                                    

 

 

【痔疮】

          

肛门是专门负责排泄的一扇门,也是痔疮赖以依附的地方,因此,暴饮暴食、长期嗜食辛辣、酗酒、久忍大便、久坐久行等不良生活习惯和方式以及年老体衰、妇人妊娠等,都可能引起痔疮发生。    

          

防治痔疮,关键在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避免肛门受湿热的侵扰。

①经常活动身体,即使是在室内随便行走亦可,避免久坐不动。

 

②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节制饮食,吃辛辣食物适度。

 

③上午经常吃葡萄干,补脾,益气血,还可以改善肠道健康状况。也可以将甜杏仁和桃仁放在蜂蜜里泡5天,直接食用,同样对痔疮有疗效。

 

④将无花果叶放入水中煮20分钟,煮好之后,趁热熏洗患处。待水温适度的时候,再用水洗涤患处。

 

 

【腹泻】

        

腹泻,又称“泄泻”,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它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内侵胃肠,饮食不节,造成脾胃内伤、肾阳衰微。通俗地说,腹泻是我们吃坏了肚子,要把有毒的东西及时排出来,属于肠胃功能正常的表现。

        

腹泻虽说是肠胃功能正常的表现,但也需要及时治疗,

以免产生尴尬和体内营养的缺失。治疗腹泻的主要方法是调

和肠胃。

①按摩合谷穴。合谷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大肠经与胃经相接。按揉合谷穴,对治疗胃肠道疾病有一定作用,但只能一时止泻,权作缓“病”之计。

 

②饮食止泻。腹泻分为寒湿和湿热两种类型,对于前者,可以将红枣、粳米和干姜放在一起熬粥喝,起到温中健脾、散热止泻的作用。对于后者,可以将茯苓、粳米和车前草放在一起熬粥喝,清热利湿,同样具有止泻的效果。

 

③饮食调养。把茯苓、神曲和粳米按照1:1:3的比例,放在一起熬粥喝,每天1次,连续食用,不仅可以消食止泻,还能补充因腹泻而丧失的津液,有利于身体的恢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