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纳粹国家中的电影文化及其流行状况(1)

希特勒的女明星:纳粹电影中的明星身份和女性特质 作者:(美)安特耶·阿舍得


我们需要小型娱乐方式,每天用一点点娱乐来对抗生活的枯燥和忧郁。我们不希望去压制自己。一个人决不能从早到晚都与意识形态打交道。

--戈培尔,1933年3月28日,“从皇宫到总理办公厅”

(“Kaiserhof”)中对电影工业作的评论演讲

布莱希特将法西斯的场面描述成一个戏剧性的话语,一个从来也不会结束的焰火场面,它的目的是为了在强烈的娱乐环境中,用激烈的情感去消解或改变大众对政治的不满情绪。 “让艺术实现,即使世界得灭亡”(Fiat ars-pereat mundus),瓦尔特·本雅明提出这个口号说明了法西斯美化政治生活的动机--它取代了被极权压迫的社会现实,对艺术表达的军事手段的侵略。这句话经常被引用来说明纳粹国家的自我模仿心态。当我们今天想到纳粹电影文化时,莱尼·里芬斯塔尔拍摄的关于希特勒的纪录片《意志的胜利》(Triumph of the Will,1935)就会出现在头脑里。(图1.1)同样,纳粹的娱乐方式超越了政治集会和宣传性的新闻片,比如,乌发电影公司的电影就被经常看做是“面包与马戏”的美学作品,它们通过大众媒体来安慰广大人民,而不仅仅是依靠国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身。

纳粹快速地控制了所有的公共文化机构并实现了国家的“一体化”(Gleichschaltung),同时,通过压迫性的威胁和激烈的迫害取缔了他们政治的对立面,这些都被完整地记录成文献进行保存。1933年1月,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德意志劳工党(德文: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缩写:NSDAP,National Socillist German Workers Party)出现后不久就取得了胜利,国家社会主义文化机构开始了实质性的运作阶段。1933年3月13日,在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的控制下成立了德国国民教育与宣传部。两星期之后,戈培尔向电影团体作了演讲,慷慨地宣称“艺术是自由的,艺术必须要保持自由”,一个不足以令人相信的宣传已经被他早先对艺术的定义所否定:“只有在国家社会主义的土壤里,艺术才是可能的……我们无意容忍那些即使是最轻微的,在德国要被连根拔除的想法,无论以何种形式,或隐蔽或公开地被重现在电影中”。

由此可见,戈培尔并没有除去那些与政治无关的娱乐活动,但他坚信最好的娱乐活动应该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起作用,“看不见的起作用,但却达到了目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