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曼哈顿随笔(2)

口红集 作者:刘索拉


但我没在东村留住脚。走出东村,到了十四街。到了十四街就是彻底出了格林威治村。那儿煮着另外一种生存方式,热气腾腾。人到了那儿就回到生活的最本相,单纯的满足基本需要。满街都是不管质量、不问品牌、不论审美的便宜货,穷人天堂。移民可以大批廉价购买衣食住行所需用品,装进黑色垃圾袋中扛回家解决急用之需。一步之差,那儿和格林威治西村就是两个世界。十四街是穷人的真理,一把勺子就是一把勺子,它不可能是一张床。可是出了这条街,上了第五大道,或者是去那时还存在的下城巴尼斯分店( Barneys ),一把勺子可能就是大门,品牌和设计使它变成了身份和教养的标志。美学,情趣,想文明?你就活在文明的压力下。刚一学会审美,就要先体验有钱不知道怎么花的困惑;一旦知道了怎么花,又随之招来被文明欲望驱使的劳碌;永远不满足已经有的,永远想有个更高雅的符号,永远在寻找新的……我住在伦敦的时候,一个英国朋友说:“干脆不去商店了,不知道买什么才对。”伦敦人可以躲在习俗的后面,曼哈顿人只能不停地换胃口。曼哈顿的商店预示着移民的命运,你会挣扎,会暴发,会死掉,什么都是你的。

从西边往上走,是乔西( chelsea )地区。乔西地区是在十四街之上三十街之下的西边,那儿是老房子老店堂老市民。如果用颜色形容曼哈顿,格林威治西村是黑色,乔西就是粉的。这儿净是曼哈顿的老住户。著名的乔西旅馆过去以便宜得名,曾经吸引过不少作家艺术家,这些人的行踪被载入史册后,乔西旅馆也跟着成了文化象征。现在它是老样子新价钱,吸引着要买文化气的顾客。乔西旅馆旁边是一个热闹又艳俗可亲的西班牙饭馆,每天客满,来的都是外省的白人,穿着土气鲜艳,吃得热火朝天。顾客中,也常常混入些纽约名流,为了享受温暖的市民风韵而舍弃格林威治村里幽雅的西班牙餐厅,到此来大啃龙虾巨蟹。乔西的街上什么人都有,风貌绝不似格林威治村那么酷,也没有强烈的文化优越感。老式的音乐俱乐部和新开的时髦画廊并没有使街道变得更趾高气扬。乔西街道有好胃口,街头小商品,跳蚤市场,古玩商店街,花街,“邦司和挪伯”书店……在乔西二十八街上买的古董一旦进了格林威治村里那些高雅的古董店里马上就会由于价码不同有了新的美学意义。二十八街上卖古董的,个个满面风霜,脸上写着故事。游客,乞丐,艺术家,小贩,骗子,忧郁症者,学生,小职员,退休老人,垃圾和珠宝,假象和真相都在街上挤,一个典型的老城区。

烦于被“艺术”气氛骚扰,我决定搬出格林威治村。先是住在曼哈顿东边的三十街,离“印度城”很近,是个安乐窝式的地区,住的都是良民。附近有一家出名的意大利咖啡店,蛋糕好吃。我常去那儿坐着看书喝茶,还有一个男人也常去那儿坐,一坐就是一天。后来我发现那男人是个日本作家,他把自己的照片和报纸评论都装在镜框里挂在咖啡店的墙上。这不是艺术家区,店里来的都是普通人,他们不谈论文化。你看着作家在墙上的照片再看他本人坐在那儿,觉得很滑稽,不知他是在装饰那个店还是那个店在装饰他。所有我认识的艺术家朋友都吃惊为什么我会搬到那座崭新的单元楼里去住,对于下城的艺术家来说,新式的单元楼毫无审美价值。但我在这个既不疯狂也没有想像力、感觉不到挣扎也感觉不到挥霍的地区完成了一些很重要的作品。没事的时候走到第三大道上,街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各色饭馆和各类民族食品店实在吸引人。夜里偶然有几个妓女出没街头,站在便宜旅馆周围,到了早晨就都不见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