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为什么会有“一见钟情”(3)

爱与性的秘密:徐兆寿性文化随笔 作者:徐兆寿


我相信,每一个深刻思考过这世界本质问题的人,都会在本质面前沉默。如同爱因斯坦所说,世界的本质是无法诉说的,是不可知的。这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最科学的态度。这也就是我们无法回答“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当然,蹩脚的生物科学家会解释是由于温度、阳光、色素、基因等一系列原因导致的,但他无法来解释一个浑然一体的现象,即为什么在这一系列原因下会如此。人类的问题会绵延不断。在本质的问题面前,从前的一切问题不复存在,只留下那一个浩大的唯一的问题:谁创造了这个世界?

与此相同,我们只能回答“爱情三元素”中的一个元素,即社会化形成的道德元素。有关与生俱来的美与欲,则是难以知晓的。

在普通人看来,爱情中最美的东西并非道德,而是与生俱来的美与欲。今天,这种理论非常流行。道德在人们心中成了恶魔。我在那篇文章里也讲过,今天的美与欲实际上已经不是人类原初的了,而是仍然被道德改造了的美与欲,已经打上了时代的特色。

比如美,唐时人们喜欢肥美型的女人(当然,并非越胖越好,也还是有界限的,据有些学者考证,那时人们喜欢的肥美其实就是今天人们说的性感,即具有丰胸、肥臀、圆脸、细腰型的女人),而宋时人们则喜欢瘦弱型的女子,到了明清时,男人眼中的美已经变成了小脚。

贾宝玉喜欢的美人实际上就是宋明理学和佛道结合起来的一个病态女子,她具有天生的疾病,是男权思想极盛的男子最喜欢的瘦弱型特点;她具有纤弱的身子,没有强盛的欲望,这是宋明理学中“存天理,灭人欲”的最好写照;她对礼教敢于批判,这是道家的“真”与一贯的对儒家的批判态度;她没有被性“污染”,“质本洁来还洁去”,还喜爱自然,喜欢葬花,她的死亡也导致贾宝玉遁入空门,这又是佛与道的“真”、“空”思想与禁欲观念的最终解释。

而这一切,不仅集结在林黛玉身上,也同样集结在贾宝玉身上,变成一种浑然一体的美。他们实则是一个人。所以他们会有一见倾心的感觉。

如果大家同意我的分析,那么,也就得同意我的一个关于爱的观点:每一个人,无论他多么单纯的爱,都是来自天性中的美和欲,与后天所得的道德之爱混在一起的。当我们面对的美超过道德时,美就俘虏了我们;当我们面对的是完美的道德时,我们同样会为此倾倒;而当我们面对无力抗拒的欲望时,道德便会崩溃,而先前所持的美的幻境将消失,代之而兴起的便是另一种美――这种有关美的新陈代谢,在人的一生中是有明显分别的。当我们的青少年时期,道德与纯自然的美往往使我们失明,而当我们长成壮年,欲望更多地参与到美与道德中来,于是,在这个时候,性的吸引力会成为成年人最重要的美学原则。所以,在少年时,男人喜欢的往往是外表美丽且有些瘦弱的女人,而到成年时,则往往会喜欢那些美丽且性感的女人。而到了晚年时,美与欲渐渐成为次要的元素,道德的特征将成为老年人的美学原则。

在“一见倾心”和“一见钟情”的爱情现象中,我要特别谈谈“非理性因素”在其中的作用。对于那些对爱缺乏真正了解的男女来说,“非理性因素”往往会成为他们爱情的催化剂。弗洛伊德的《爱情心理学》中所说的男人喜欢什么样的女人和女人喜欢什么样的男人,恰恰指的就是能够“一见钟情”的异性。在那些异性身上,“非理性因素”是重要的吸引力。试想想,如果一个道德完满的女人站在人群中,即使她再怎么漂亮,也不会引起人们的爱情,只会激发起人们的尊重。这就是道德的力量。但对于普通人的爱情来说,这却是大煞风景的。道德把美与欲征服了,同样也熄灭了所有人的爱的火焰,包括她自己的。相反,如果一个道德并不完善的漂亮女人,她会有很多的缺点,身上有一股非理性的火焰在燃烧,那么,她一定会成为男人爱慕和追逐的对象,也一定会成为大众的情人。她们的闪光点恰恰绝非道德的力量,而是非理性的内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