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为什么会有“一见钟情”(4)

爱与性的秘密:徐兆寿性文化随笔 作者:徐兆寿


同样,男人也如此。在《金瓶梅》中,西门庆是一位女人一见钟情的极品男人。他恰恰缺乏的是道德的力量。西门庆的失败也在于此。

如此说来,人们对道德之爱就会漠不关心?道德的美目就不会倾心相对?

非也。道德是人一生下来就在后天培养的内心,是内化在人所有的思想、感情与行动中的内因。一见钟情后我们为什么会痛苦?是道德在痛苦(因为它与道德发生冲突),是欲望之爱在痛苦(因为得不到)。人们会在一生中对美“一见倾心”,即所谓的好色,这是人生的常态。它无可厚非。但是,人们在生活中渐渐地认识到,天生的美是无法永恒的,它是稍纵即逝的幻境,只有道德之美,这人性的光焰,才能照亮人的一生,并赋予人永恒。这是道德真正的力量。

所以,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始终有一种渴求,寻找道德的同路人。如果这一个人同时具有天生的美,那将是完美的,如果这种天生的美不能满足,那么,道德之爱便常常会游离,痛苦也会常常掠上心头,直到我们彻底地对本质有了了解。

我在课堂上曾经问过大学生:你们对“一见钟情”如何判断?

使我惊讶的是,大部分同学对此抱着批判的态度,他们说,“一见钟情”说透了就是一种感觉,但是,这种“感觉”很快会消失的,所以,应该警惕。有一些同学对它保持中立的态度。只有极少数的人非常相信“一见钟情”,也渴望得到这样的爱。

我的总结也许令他们惊讶。我说,我赞成神圣的完美的道德之爱,但是,我同样也不否定可能会成为痛苦的“一见钟情”。对于大众来说,很难得到真正的道德之爱,因为大众不会把那种爱称为爱情,同样,大众也不可能达到道德的圣境。大众所经历的往往是“一见钟情”的痛苦历程和不完善的道德婚姻。前者使他们历尽爱情的欢乐与痛苦,最后走向爱情的终点,而后者使他们经历另一场没有终点的爱情,然而往往由于缺乏“美”的诱惑与“非理性的欲望之爱”的调解,这场爱情刚刚开始就结束了。有很多人只到晚年才重新相爱,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终于走到了道德的大道上,从此相伴走向黑暗。

那些没有经历“一见钟情”式的爱情的人,极有可能会在婚姻中红杏出墙,因为他们的非理性因素始终没有得到满足,它们始终被囚禁在道德的牢笼里,但凡有一天被诱出,则不可抗拒,相反,那些在婚前经历过“一见钟情”后的欢乐与痛苦的人,往往更在意道德的力量,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在结婚时会找道德完美的异性。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我赞成人们多谈几次恋爱,尤其要经历那些真正的美之爱,之后,他们才会走向道德之爱,才能走向神圣的婚姻,即永恒的爱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