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母系文化到底是怎样确立的(1)

爱与性的秘密:徐兆寿性文化随笔 作者:徐兆寿


1

母系文化到底存不存在?怎样存在?为什么会存在?这是100多年来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关注的重大题课,同样也是稍稍有点文化的人们非常迷惑的问题。但是,我的一些基督教朋友们不大同意人类曾经存在母系文化的观点。

在我看来,要探讨母系文化存不存在的根本理由,一是尊重历史,寻找历史的真实轨迹;二是寻找两性文明的源头,为今天的两性存在寻找道德价值依据。第一点人们很容易理解,但第二个原因就不大明白了。为什么呢?教科书上讲人类曾经存在过母系文化,但人们也只是“嗯”一声,并没有在意它存在的真正让人惊心动魄的原因。正如荣格所说的那样,人类其实多在一种无意识存在中随波逐流。

假如我们真的肯定人类曾经有过母系文化时代,那么,一个重大的转折就开始了,即我们今天所有的父系文化下的两性价值观、伦理观都将被颠覆。事实上,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以及全世界还在弥漫的性革命都与此相关。因为一个重要的前提产生了:女人曾经是两性的主导者,女人的智慧曾经改变了人与动物的格局,奠定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基础,女人的处女膜并不重要(男人的处女情结也就很可笑)。于是,我们发现,现在所有的道德伦理观念都是父系文化的产物,是值得怀疑的,人类需要一套新的伦理道德观念。

我们真正来到了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

但这并非是悲剧,恰恰相反,是幸事。发现母系文化的存在使我们终于窥见道德的源头,也使我们得见一切罪恶观念的源头。一切都需要重新命名,一切都需要解构同时也需要重构。过去我们根本不知重构的根据在哪里,那么,今天我们应该知道了,这一切的基础就是两性平等观念。从中国哲学上讲,还是阴阳平等观念。一阴一阳谓之道,但此道并非老子所讲的以阴性为主的虚静之道,也不是孔子的以阳为主的儒家之道,应该是阴阳互动的平等之道。

因此,假如我们不是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划分历史,而是以两性的历史来划分的话,历史只有四个阶段:1.原初阶段,也即混沌时期;2.母系文化时期(基本上可以说是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期);3.父系文化时期(人类有文字记载的文明都是);4.两性平等时期(我们还只是在启蒙时期)。当然,这样一个划分还是与马克思的一些观点基本吻合,但我认为,只有这样来认识人类的历史,才能从根本上知晓文化的根源。

2

从两性关系来看,人类经历了原始群婚制、血缘婚、普那路亚婚、对偶婚、一夫多妻制、一夫一妻制等。在对偶婚以及之前的两性关系,基本上都是母系氏族文化的产物,一夫多妻制和早期的一夫一妻制是父系文化的产物,而现代的一夫一妻制才是两性平等时代的产物。为何这样讲呢?早期的一夫一妻制是基督教的婚姻,而基督教是在父系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宗教。上帝造人是按自己的形象来造的,第一个造的就是男人,其男权思想是显见的。那么,母系文化是怎样形成的呢?

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是经济的原因,即生产力决定一切。事实上,要解释母系文化产生的原因并非这一单纯的原因。人类学家发现,还有很多原因。比如,虽然我们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西方学者认为,这个翻译是有问题的,应该是,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我没有深入研究,不能评价之),但事实上,人类社会的发展往往是受制于形而上的哲学和宗教的影响。我们常常讲,中国的文化不能有大的发展是因为我们没有哲学的发展,中国的社会也一样。另一个最明显不过的例子是共产党从国外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如果我们没有这一种哲学,我们就不会有今天的中国社会,也不会有今天的经济。从这一点来看,哲学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