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问为什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依靠改革创新?

中国经济转变100问 作者:中国人民广播经济之声编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深圳说,只有加快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依托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才能保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意图不至于落空。

吴敬琏认为,如果还是大量耗用土地、资本和其他资源来推动经济发展,就表明我们国家没有脱离传统的增长模式。他曾举例说,香港开发了100多年,已开发土地占可用土地的比例不到1/3;深圳市可用土地面积大于香港,深圳的GDP只有香港的1/6,但却出现土地紧张、成片土地已经用完的资源硬约束。

在经济发展上,我国面临着种种长期性和刚性因素的制约。目前,我国已处在经济快速发展受到资源环境严峻挑战的矛盾尖锐期。树立新的发展理念、选择新的发展路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面临的重大课题。

● 权威声音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是提高效率和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吴敬琏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提出是在“九五”计划时期,但是在过去的十多年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并没有达到。吴敬琏:2010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又一次提出而且强调必须加快刻不容缓。……为什么讲了这么多年,至今还没有转过来呢?我们必须研究它的根结在哪里,因为现在这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了。要使得我们的“十二五”规划圆满实现,就必须总结过去的十年、十五年为什么转变缓慢。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经济发达国家都加快了技术创新、技术升级的步伐。吴敬琏认为,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技术创新的成果必须通过市场的激励,才成真正转变为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吴敬琏:经过30年的发展,在许多领域里,中国都已经具备了参加高层次的国际竞争、培育自己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拳头产业的条件。问题是不具备这些条件使其产业化,在这次金融危机以后,其实我们应该努力抓住这个机遇,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每一次大的经济危机后都出现了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全球的金融危机也不例外。经过前端的梳理我们发现,中国的新兴产业在某些领域是可以参加世界分工的,所以国务院确定了7个领域是我们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领域。吴敬琏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目标的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运用推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都必须靠制度来保障。市场制度的有效运转,离不开政策、法律、知识产权保护、教育等多方面的支撑。吴敬琏:我们在技术创新方面有很大的提高,但是技术创新的产业化可以说是步履维艰。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缺乏有利于创新和创业的制度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制环境和社会舆论环境等。当我们在讨论十一五规划的时候曾经作过总结,发现问题的症结在于体制,就是说体制性的障碍没有消除,大致上有四个体制性障碍。第一个是政府保持土地信贷等重要资源的配置权力。第二就是以GDP的增长为主的政绩标准。第三,从我们的财税体制来看,财权和支出责任的不对称就使得各级政府必须追求GDP的高增长,否则日子就过不下去。第四个就是价格扭曲,生产资料价格过低鼓励了从事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生产活动。吴敬琏强调,改革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只有坚持改革创新,才能消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性障碍,才能使各项制度建设更能符合经济发展变化的要求。吴敬琏:近两年来,各级政府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都加强了自己的作为。但还是有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政府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该做的是要建立一个好的制度环境,要给企业安排一个好的经营环境。但是有些事情要有所不为。我们过去是计划经济国家,政府习惯于发号施令,越过自己的边界,去从事不利于技术创新的活动。政府主要要做的是提供公共产品和良好的制度环境。所以,政府必须实现自己的基本职能,这样才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