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问中国的进口战略怎样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

中国经济转变100问 作者:中国人民广播经济之声编


海关总署2010年11月10日发布的数字显示,2010年1~10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23 934亿美元,同比增长36%。其中,进口增长40%,超过了出口增长。

进口增长超过出口增长,意味着中国正在向全球输出总需求。德国《经济周刊》报道:过去10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2%,其核心就是中国的需求。中国已经成为促进全球经济增长、扭转全球经济失衡的新动力。

长期以来,我国外贸的重点放在出口战略上,中国经济的奇迹与中国制造品的出口密不可分,并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出口政策促进和调控体系。而我国的进口调控政策相对滞后,并偏重于生产型进口导向政策,进口促进政策和便利化措施也较为薄弱,不能适应积极扩大进口的需要。

最终消费品进口少,特别是进口管理体制不健全,进口效率不高、进口商品结构不甚合理,战略储备性商品进口少、软性技术进口少,以及企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非常突出。记者:最近的一个热点话题引起了舆论的普遍关注,就是商务部相关部门就iPad征税的问题向海关总署发出咨询函,提出海关规定与WTO规则有不相适应之处。这件事让我们感到,无论是石油、矿石等大宗进口产品或高端技术和设备,还是iPad这样的大众消费类电子产品,进口贸易已经与中国经济和老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三来一补”的手段,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加工贸易的进出口总额几乎占了我国外贸的半壁江山。加工贸易的迅猛发展,使我国成为制造业大国,成为贸易顺差大国。

但是,加工贸易的发展模式也制约了我国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加工贸易使我国承接了全球产业转移,形成了巨大的生产加工能力,这种模式一方面导致出口商品对资源的过度依赖,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对环境的破坏,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以及发展后劲的削弱。

中国的加工贸易产生了很大的贸易顺差,但加工贸易的顺差并不意味着总体贸易顺差。同时,贸易顺差若保持在适度的范围之内,对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有着良好的作用。如果超过正常范围值,就会出现与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增多、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及资源的流失等问题,从而使我国的对外经贸关系发展受到制约。

目前,我国的进口增速已经高于出口增速。从“十二五”规划和未来长期发展来看,我国贸易顺差的局面将得到较大改善,贸易顺差将逐渐减少并趋于平衡,甚至存在出现逆差的可能性。但要看到,顺差下降有利于减少贸易摩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我国贸易的外部环境。

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进入低增长时期,实施有效的进口战略,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将具有特殊的意义。当前许多发达国家进口需求减少,而出口需求上升。我们可以通过实施进口战略,加快推进我国技术进步的步伐,加快我国企业的转型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 权威声音

袁钢明,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中国缺少技术,缺少资本,所以选择技术水平不高的三来一补产业。过度依赖它了,造成自己升级上不去,总是在贸易的低端,这个模式只是利用中国的便宜劳动力,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种产业没有技术进步,现在条件成熟了,应该赶快转换引进外资和出口的模式,改掉过度依赖两头在外的出口加工模式。只有改掉这个模式才能进口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才是划算的,有利的。这种方式可能投入多、见效慢,但前景好。王力,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美洲与大洋洲研究部博士。王力:我国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相对要弱一些,投入要少一些,所以说要加大这方面的投入的话,无论是从国家政策来讲,还是从中小企业本身增加科研投入方面来讲,研究能力增强,产业就会升级换代。张燕生,经济之声特约观察员、发改委对外经济所所长。张燕生: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我们要从一个靠劳动力要素支撑的增长变成一个靠技术创新、技术进步推动的经济增长。要转变成这种方式,我们就要有更多的技术和设备的进口,韩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从技术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中得到的技术加起来不到200亿美元,而技术进口高达2 700亿美元,就是技术90%以上是靠进口得到的。

● 观点链接

中国的进口战略怎样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

《人民日报》:根据国内发展需要,运用关税调节等手段,积极扩大重大装备关键件、先进技术和设备以及重要资源型商品的进口,加大国家对进口促进的金融支持,实现内外需协调发展。

新华社:尽管中国机电、技术设备进口规模扩大,但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消化吸收投入少。进一步扩大国民经济发展急需且国内不能生产的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及原材料的进口,通过扩大进口,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第一财经日报》:提出进口战略不是为了解决贸易顺差问题,而是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包括推动中国制造业向产业链前端转移、推动自主创新等更多领域的需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